摘要:秃鹫、裸鼹鼠这类“颜值不高”的动物,往往很难得到人类的同情。它们不像漂亮的巨嘴鸟那样印在麦片盒上,也不会像威风的狮子那样成为卡通片主角。但你知道吗?这些“丑陋”的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社会之所以不重视它们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人们不了解),已经引
秃鹫、裸鼹鼠这类“颜值不高”的动物,往往很难得到人类的同情。它们不像漂亮的巨嘴鸟那样印在麦片盒上,也不会像威风的狮子那样成为卡通片主角。但你知道吗?这些“丑陋”的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社会之所以不重视它们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人们不了解),已经引发了实实在在的后果。今天就带大家看看这些“冷门”动物的价值,聊聊为什么它们值得我们保护。
以秃鹫为例,它们堪称大自然的“清洁工”,专门清理腐烂的动物尸体,阻止疾病传播。如果没有秃鹫,生态系统中的“垃圾”就会堆积,疾病扩散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多年来,全球多个地区都发生过秃鹫中毒事件。据秃鹫保护基金会(Vultur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介绍,秃鹫会吃下被喂食过药物或农药的动物尸体,进而中毒死亡。这种人为因素导致的死亡,让秃鹫数量大幅下降。
秃鹫数量减少后,生态系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腐烂且布满细菌的动物尸体在环境中堆积,污染了河流和饮用水源;与此同时,携带狂犬病的流浪狗数量大幅增加——因为原本由秃鹫清理的尸体,成了流浪狗的食物,让它们的生存条件变好,数量也随之上升。
如今,许多秃鹫物种已被列为易危物种(vulnerable),有些甚至被归类为濒危物种(endangered),乃至极危物种(critically endangered)——这些评级都来自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它们的生存状况越来越严峻,保护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虽然秃鹫数量锐减显然应该成为保护重点,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全球大部分保护资金都流向了少数“明星物种”,比如犀牛、大象和大猩猩,而像秃鹫这样“颜值不高”的关键物种,却很难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人类本能地关心“高颜值”动物,对“丑陋”动物却漠不关心,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光环效应”(halo effect)。简单来说,我们会把外在的吸引力(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与“道德良好”联系起来,而把“丑陋”和“邪恶”挂钩——但这种关联其实毫无道理。
既然知道“光环效应”带来的认知偏差不符合事实,我们就有必要了解这些“丑陋”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边缘动物”,看看它们为地球做出了哪些贡献。
裸鼹鼠是一种外形奇特的哺乳动物,它们生活在庞大的地下隧道系统中,堪称地下生态的“工程师”。裸鼹鼠在隧道中活动时,会松动土壤,改善土壤的透水性和肥力,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健康都有好处。
虽然裸鼹鼠目前还没有濒危,但据世界土地信托基金(World Land Trust)介绍,农民们为了保护农作物,常常会捕杀它们,给它们的生存带来了威胁。
除了对生态系统的贡献,裸鼹鼠还是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据《科学》杂志(Science)报道,裸鼹鼠对癌症等疾病有抵抗力,寿命也异常漫长——能活30年,是其他啮齿类动物的好几倍。更特别的是,它们的皮肤对疼痛不敏感,这些特性让它们成为研究衰老、疾病的宝贵模型。
长鼻猴有着巨大而奇特的鼻子,堪称“最丑猴子”之一。自2000年起,长鼻猴就被列为濒危物种,但据欧洲户外保护协会介绍,它们获得的保护资金远少于其他猴子物种。
虽然“颜值”不高,但长鼻猴对南亚森林的健康至关重要,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守护者”。
长鼻猴的粪便能为土壤提供养分;同时,它们会吃多种水果、树叶和种子,在移动过程中会将种子带到其他地方,帮助森林再生。
此外,长鼻猴还是鳄鱼、豹子等大型动物的猎物,它们的存在维持了食物链的平衡,促进了物种间的竞争与共存,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好处。
从吸血鬼传说,到被指责为新冠疫情的源头,蝙蝠一直是不太受欢迎的动物。据蝙蝠保护国际组织(Bat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介绍,如今蝙蝠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气候变化等因素都在影响它们的生存。
但实际上,蝙蝠是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都有益的动物,只是长期被误解。
蝙蝠的贡献可不少:首先,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传粉者群体之一;其次,有些蝙蝠以昆虫为食,是天然的“害虫控制器”,还能帮助减少疟疾等由蚊子传播的疾病。
据《生态学家》杂志(The Ecologist)报道,一只蝙蝠一晚上就能吃掉1000只蚊子——这个数量足以大大降低局部区域的蚊虫密度,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青蛙和蟾蜍对生态系统的健康也至关重要。它们既是捕食者,也是猎物:作为捕食者,它们能控制害虫数量;作为猎物,它们为其他动物提供食物。
更特别的是,蝌蚪以藻类为食,能清洁水体、循环养分,对维持水生环境的平衡有重要作用。
许多青蛙和蟾蜍物种已被列为易危或濒危物种。事实上,两栖动物占所有受威胁脊椎动物物种的25%左右,但它们获得的保护资金仅占总量的2.5%——这种“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也反映了人类对它们的忽视。
看完这些“丑陋”动物的故事,你还会因为它们的外表而忽视它们吗?你觉得哪种动物最需要被保护?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一起为“冷门”动物发声!
来源:悠悠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