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 | 把握《条例》新要求 数字赋能新发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7 14:03 1

摘要: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应当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高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为数字赋能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聚焦学深悟透,以《条例》精神校准信息化建设新定位。《条例》对信息化工作的规定,并非简单的技术要求,而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应当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高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为数字赋能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聚焦学深悟透,以《条例》精神校准信息化建设新定位。《条例》对信息化工作的规定,并非简单的技术要求,而是对党校办学治校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战略擘画,标志着党校信息化建设进入了系统性重塑和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

信息化是优化教学供给、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支撑。《条例》第二十八条强调,“加强网络培训平台建设,用好网络直播课堂、在线课堂等教学模式”“加大案例教学力度,推进案例库建设”。这表明,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数字化教学空间已成为与实体课堂并重的“第二课堂”,党校需将数字化内容建设作为基础工程,以高质量数字资源提升教学吸引力、感染力与实效性。信息化是创新培训方式、落实基本培训要求的核心引擎。《条例》第十五条明确提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线上线下、直播录播相结合等方式,推动优质培训资源向基层延伸”。党校需打破“围墙”,借助数字技术构建起一个覆盖广泛、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这既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服务模式的变革,也是破解基层党校资源不均、实现基本培训“全覆盖”的有效路径。信息化是提升整体效能、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路径。《条例》第六十八条要求“提高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水平”。这就要求党校需为各项工作植入“数字基因”,推动教学智慧化、科研数据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便捷化,推动“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跨越升级。

聚焦守正创新,以体系构建强化信息化赋能新支撑。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一个覆盖教学、科研、管理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化赋能体系。

以“智慧教学”为核心,重塑干部教育培训新形态。深化教学模式创新,依托在线协作平台、专题数据库开展项目式学习,建设多媒体数字案例库、VR模拟教学系统。构建以中国干部网络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网上党校等平台为引领、省市县三级为支撑的网络培训体系。统一标准实现学时互认、资源共享,省级以上党校开发精品网络课程,各级党校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开发特色专题资源,形成优质资源“上下贯通、双向流动”生态。以“数据驱动”为引擎,提升科研和决策咨询新效能。科研和决策咨询是党校“为党献策”的重要职能。要建强权威的理论研究数据库,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理论研究一站式数字文献中心。运用大数据开展对策研究,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实时抓取舆情、预判风险,形成“前瞻预警式”报告,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前瞻性建议。搭建协同化的智库研究平台,整合项目管理、协同研究、成果发布功能,联动各级党校与外部研究力量,实现跨域协同攻关,打通研究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以“精细管理”为目标,打造便捷高效的服务新方式。推进管理流程数字化再造,以“一网通办”为目标,整合业务系统,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构建“数据驾驶舱”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一屏观全校,一键管全局”,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提升服务体验的人性化与便捷化,通过校园APP、微信公众号等移动端,提供主动精准的个性化数字服务。

聚焦实干笃行,以担当作为开拓党校信息化新征程。党校信息化是理念、技术、机制的系统重塑。锚定“数字党校、智慧校园”目标,以钉钉子精神破解现实难题,推动从“有形”到“有效”、从“建好”到“用好”的跨越。

强化顶层设计,以标准统一引领协同发展。顶层设计是信息化建设的“导航图”,标准规范则是打通数据壁垒的“金钥匙”。要将信息化建设提升至战略高度,作为“一把手”工程亲自部署、督办;树牢“全系统一盘棋”思维,由上级党校牵头,制定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实现“同上一朵云、共享一堂课”;同步建立标准迭代池,确保标准紧跟技术与业务发展步伐。创新保障机制,以要素集聚夯实建设根基。资金“双轨”保障,财政足额列支并建立增长机制,同步推广“政府买服务+社会投运营”,引入市场活水。人才“双轮”驱动,对内分层培训数字素养,对外靶向引进高端专才。强化机制激励,让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筑牢安全防线,以多维防控构建大安全格局。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人防、制防、物防、技防”四位一体防护网。一是压实责任链条,明确岗责、层层落实。二是健全制度护栏,对标国家“数据二十条”,出台党校数据分类分级管理细则,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台账,确保全程可追溯。三是织密技术防控网,构建“纵深防御+零信任”安全架构,快速处置安全威胁。同时强化人防意识,常态化演练,形成“制度管总、技术兜底、人员负责”的闭环安全管理格局。【薛华寅|安徽省委党校】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