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原本以为这只是个“走形式"的检查,直到医生指着屏幕上的影像说:“您的右眼眼底有个微小的血管瘤,虽然现在不影响视力,但需要定期观察。"
52岁的中学教师王女士在学校的年度体检中,第一次尝试了眼底筛查。
她原本以为这只是个“走形式"的检查,直到医生指着屏幕上的影像说:“您的右眼眼底有个微小的血管瘤,虽然现在不影响视力,但需要定期观察。"
王女士愣住了:“我视力一直很好啊,要不是这次筛查,根本不会知道这个问题。"
眼科医生微笑着解释:“这就是眼底筛查的价值所在——在症状出现前发现问题。一次彻底的眼底筛查,可能让您未来十年都安心。"
眼底是人体唯一能够直接观察到血管和神经的部位,通过眼底筛查,医生可以早期发现数十种全身性疾病在眼部的表现。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提前预警
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会出现视网膜病变。研究表明,早期发现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通过及时干预,10年内视力严重下降风险可降低70%。眼底筛查能在患者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时就发现问题。
2.高血压眼底改变可见微知著
高血压会引起视网膜血管痉挛、硬化。数据显示,眼底检查发现的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比临床症状平均提前2-3年出现,为早期干预提供宝贵时间窗口。
3.青光眼早期诊断挽救视力
青光眼被称为"视力的小偷",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通过眼底筛查发现的早期青光眼,规范治疗后10年内保持有用视力的概率超过90%。
4.脑部疾病可见端倪
视神经是脑组织的延伸,颅内压增高会在眼底表现为视乳头水肿。约15%的颅内病变患者首次通过眼底检查发现异常。
如果能够完成一次规范的眼底筛查并做好后续管理,可能帮助您规避这些健康风险:
1.不可逆视力损伤风险显著降低
早期发现的眼病大多可防可治。研究显示,规范的眼底筛查可使严重视力损伤发生率降低60%,特别是对糖尿病等高风险人群。
2.全身性疾病并发症风险下降
眼底异常往往是全身性疾病的"预警信号"。数据显示,通过眼底筛查发现高血压并及时治疗者,5年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降低35%。
3.晚期治疗的经济负担减轻
早期干预的成本远低于晚期治疗。青光眼早期发现的治疗费用,仅为晚期治疗的20%,且效果更好。
想要通过眼底筛查获得长期的眼健康保障,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1.把握最佳筛查时机
40岁以上的成年人应进行首次眼底筛查。糖尿病患者确诊后立即筛查,之后每年复查。高血压患者每2年进行一次筛查。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30岁开始筛查。
2.选择正确的筛查方式
彩色眼底照相是基础筛查手段,可留存资料对比。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提供更精细的视网膜结构信息。根据医生建议选择性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评估血流情况。
3.做好筛查前准备
筛查前避免佩戴美瞳或浓妆,影响成像质量。提前告知医生用药史和过敏史。散瞳检查后安排4-6小时不驾驶车辆,避免畏光影响。
4.理解筛查报告意义
学会阅读基本的眼底影像报告,了解异常指标含义。建立个人眼底健康档案,保存历次检查结果。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不自行解读或过度焦虑。
5.制定长期随访计划
筛查正常者根据风险等级制定3-5年复查计划。发现异常者严格遵医嘱进行定期随访。建立眼健康日记,记录视力变化和不适症状。
6.配合全身健康管理
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在理想范围。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注意眼部防护,避免强光和外伤。
健康,其实就在每个明智的选择中。一次眼底筛查或许只需要半小时,却可能为您赢得十年的眼健康安心。
记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健康的镜子,定期为这扇窗户做次"全面保洁",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如果发现眼底异常或属于高风险人群,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眼科就诊。专业的眼科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随访方案,确保眼健康得到持续保障。
参考资料:
1.《中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
2.《眼科临床诊疗指南》
3.《中华眼科杂志》:眼底筛查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价值
4.《国际眼科杂志》:眼底影像技术在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5.《预防医学》:人群眼底筛查的成本效益分析
6.《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热门时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