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昨天莫斯科一个做物流的朋友发给我的语音,背景音里全是报关行吵翻天的俄语。
“天天喊‘向东看’,结果自家后院先着火。
”——这是昨天莫斯科一个做物流的朋友发给我的语音,背景音里全是报关行吵翻天的俄语。
他刚把最后一车欧洲车床零件送去阿拉山口,转身就听说:印度把俄油砍价到58美元,比西方限价还低两块,爱卖不卖。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大国转向”根本不是新闻里那种挥斥方遒,而是无数个他这样的小老板,在仓库里把欧元报价单撕掉,重新用计算器按人民币。
2023年冬天,俄能源部内部流传一张Excel表:对华原油折扣平均11.2美元,对印度直接干到19.5美元。
部里年轻人把文件偷偷打印出来,拿去跟同事吐槽——“这比苏联末期甩卖还狠,好歹当年换的是粮食,现在换的是卢比,花都花不出去。
”
更惨的是军工。65纳米芯片线剪彩那天,厂长自己都在朋友圈自嘲:iPhone 4的A4芯片都比这先进。
可就算这样,这条线一天只能跑二十片晶圆,连“柳叶刀”的导航板都得省着用。
工程师下班后在电梯里嘀咕:要是无人机能喝伏特加,估计早就给它们灌满,省得飞一半掉下来。
钱不好挣,人也开始跑。2023年4月,谢列梅捷沃机场安检口排出一道奇怪的风景:IT男的行李箱统一是黑色硬壳,上面贴着“Armenia”“Kazakhstan”标签。
海关小姑娘一边盖章一边数,平均每分钟过去3.2个程序员。
她后来跟闺蜜说,那场景像看自家浴缸往外舀水,舀得比漏得还快。
外债像定时炸弹,滴答声越来越响。
明年一季度到期的47亿美元主权债,财政部打算用人民币计价重新发一批。
消息一出,莫斯科中资银行的客户经理直接关机——“再借?
上次那笔利息还没结呢。
”
最魔幻的是北极。
诺瓦泰克第三个LNG储罐刚封顶,美国就把瑞士保险公司踢出项目,设备瞬间没了质保。
工地上老工人把安全帽往地上一摔:“当年咱们修波罗的海管线,美国人还在给技术手册,现在他们连螺丝钉都不卖。
”
说到底,俄罗斯正在体验一种“缩水式生存”:地图上的领土没动,可手里的选择权一天比一天小。
能源、技术、金融、人口,四条跑道同时收窄,飞行员还在广播“请系好安全带,我们即将降落在北京—新德里走廊”。
机舱里没人鼓掌,大家低头刷手机,计算下一次折扣能撑多久。
等油井再也挤不出额外折扣,等芯片线再也抠不出多余晶圆,等卢比和人民币账户同时被冻结,俄罗斯才会发现:向东看不是答案,只是把后视镜调了个角度——前方依旧大雾,而油箱告警灯已经亮了。
来源:指尖沙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