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吧!走吧!”——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和主持人的引导,一群蒙着眼睛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搀扶下,一步步踩过跪在地上的“人桥”。
“走吧!走吧!”——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和主持人的引导,一群蒙着眼睛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搀扶下,一步步踩过跪在地上的“人桥”。
当他们摘下眼罩,才发现那脊背是自己父母的。有人瞬间泪崩,有人沉默不语。
这不是什么真人秀节目,而是发生在河南郑州中牟县第三高级中学的一场“感恩教育”活动。然而,这场本意为“唤醒感恩”的课堂,却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当感恩教育被披着“感动”外衣的情感绑架,把父母的爱物化成可以被踩踏的台阶,本身就走偏了。
2025年10月7日凌晨,中牟县第三高级中学就“家长跪地被踩”事件发布情况说明。通报称,9月30日,学校高一年级个别班级在取得家长同意后,组织“感恩教育”拓展活动,因“具体细节考虑不周”,导致活动形式不当,引发公众误解,校方对此表示歉意。
这份通报看似诚恳,实则信息有限。
首先,“个别班级”“取得家长同意”的表述,试图将责任下移至班级层面,淡化校方管理失职。其次,“细节考虑不周”这一措辞,将问题归结为执行偏差,而非教育理念的偏差,回避了活动本身是否合理的核心争议。
更关键的是,通报未说明活动是否经过审批、是否有专业心理或教育专家参与评估,也未提及对涉事教师的处理,仅以“引发误解”收尾,显得轻描淡写。
2025年9月30日,中牟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年级两个班级在临近放假前,自行组织了一场“感恩教育”拓展活动。
活动内容为:家长跪地排成一排,背部朝上形成“人桥”,学生则被蒙上双眼,在他人搀扶下从家长背上踩过。现场配有抒情音乐,主持人不断鼓励学生“往前走”。
多名疑似该校学生的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称,活动前学生并不知道下面跪着的是父母。
活动本意是让学生体验“父母是人生垫脚石”的概念,通过身体接触和情感冲击,激发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可当一位女生摘下眼罩,看到跪在地上、满头大汗的父亲时,当场痛哭。她说:“我不知道是爸妈,我以为是老师安排的道具。”
这句话,砸在了所有人的认知上,什么时候亲情变成了一场需要“蒙眼”才能完成的表演教育?
也有家长透露,部分人是出于“怕孩子在学校没面子”才勉强参与,并非完全自愿。
10月6日,相关视频在网络曝光传播,引发广泛关注。记者联系校方,但电话无人接听,一名自称已离职的工作人员表示“不知情”。同日,中牟县教育局确认已接到学生投诉,并启动调查。
经初步核实,该活动并非学校统一组织,也未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备,属于两个班级班主任自行策划组织,校方在事发前并不知情。
中牟县教育局在当天接到投诉后迅速回应,表示已介入调查,并称“活动肯定是有点欠妥”。工作人员透露,活动发生在9月底,属于放假前一周的班级自发行为,未向教育局报备。
直到10月7日凌晨,校方发布道歉声明。
目前,中牟县教育局已责令学校全面排查各班级自行组织的教育活动,重点审查涉及身体接触、心理干预类项目的合规性与安全性。
涉事两个班级的班主任正配合调查,活动策划过程、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真实性、是否有第三方机构参与等细节均在核实中。
校方表示将“优化育人方式,杜绝形式主义”,但尚未公布具体整改方案。教育局也未明确是否会出台相关规定,规范“感恩教育”类活动的边界。
说实话,校方的这份道歉声明,听着多少有点轻飘。“考虑不周”四个字,能涵盖对家长尊严的漠视、对学生心理的潜在伤害吗?
活动中,有家长坦言:“我膝盖不好,但孩子班主任说‘别的家长都去了,你不去,孩子多难堪’,我能怎么办?”这种隐性的压力,早已不是“教育创新”,而是集体服从。
真正的感恩,应该是日常的尊重与理解,看见与回应,而不是靠一次刻意设计的“踩踏”来唤醒。当父母的爱被具象成可以被踩踏的脊背,这种教育本身就充满了扭曲的意味。
它传递的不是感恩,而是一种沉重的负罪感——“你欠我的,所以你要感恩”。这种建立在愧疚感上的亲子关系,真的健康吗?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评论留言。
本文来源于央广网、大风新闻
来源:微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