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今年五一围棋赛场的见闻,动摇了迷爸的想法。那些业余高段位的孩子,大多在幼儿园小班便已开始学棋。迷爸观察到,对于多数普通孩子而言,5~7岁仿佛是围棋冲段的“黄金窗口”。若具备天赋则另当别论,但这无疑提醒我们:兴趣的培养,或许需要更早的播种。
书小迷同学接受学校教育已五年。幼儿园三年,迷爸迷妈秉持“放养”理念,认为吃好玩好才是首要任务,学习尽可随心。
然而,今年五一围棋赛场的见闻,动摇了迷爸的想法。那些业余高段位的孩子,大多在幼儿园小班便已开始学棋。迷爸观察到,对于多数普通孩子而言,5~7岁仿佛是围棋冲段的“黄金窗口”。若具备天赋则另当别论,但这无疑提醒我们:兴趣的培养,或许需要更早的播种。
书小迷的棋感巅峰出现在前年夏天,他六岁时。那时他兴趣浓厚,状态极佳。可惜,迷爸迷妈在他将近五岁末才正式送他去学棋,若能将这个时间点提前一至两年,在他四五岁时便开始,局面可能大不相同。
如今问书小迷还喜欢围棋吗,他答“喜欢”。但若将围棋、画画与架子鼓排序,他会将画画置于首位。
这让迷爸不得不分析:书小迷对围棋的热情,或许已不及当初。目前他卡在业余一级偏弱,迟迟未能踏入“一段”的门槛。近一年来,棋力提升缓慢,成就感随之稀释,最初的强烈兴趣便难以为继。对于普通孩子,早一年起步,往往意味着能更早建立相对于同龄人的优势,这种成就感是滋养兴趣最好的土壤。一旦真正“入门”,这项爱好便不易丢弃。
所幸,迷爸虽然迷茫,却尚未言弃。
至于架子鼓,迷爸迷妈则抱着不同的期待。迷爸常告诉书小迷,学鼓是为了放松和“玩”。上次比赛,他得了72分,仅比垫底高出5分。但当得知最后一名已学了四年,而他才学了半年时,他并未气馁。架子鼓源于书小迷自身的要求,迷爸猜测,这或许与其他许多孩子一样,是一时兴起。但既然是他自己的选择,迷爸迷妈便希望助他坚持下去。
迷爸为书小迷塑造的学习心态是:敲鼓是玩耍,是宣泄,是将学习中的不快随节奏击打出去。若能始终以“玩”的心态度之,迷爸相信他不仅能坚持下去,更能敲出成绩与快乐。
去年年底,与学鼓同时,迷爸迷妈为书小迷报名了画室的课程。在幼儿园时期,他并未显露出对画画的特别偏爱。转变发生在去年上半年,班级家委组织的晚托绘画课上。迷爸看过书小迷的画,觉得他对形与色确有几分感觉。这学期晚托课取消,便将他转至校外画室。
书小迷在画室作画极慢。别的孩子一节课完成的作品,他往往需要两节。迷爸尚不清楚这慢工出的是不是细活,抑或是他边画边思,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若真如此,那么画画便可能成为他伴随一生的、真正的爱好——迷爸如此安慰自己,也借此积蓄鼓励他前行的信心。
目前,书小迷的文化课成绩尚可,且并未耗费过多时间于此。迷爸的责任在于时常引导,促进他的兴趣发展,这既是对学业的调剂,也是对综合素养的培养。
每个人都希望在步入社会前,能学到实用的知识。但童年时期,更核心的任务是开发大脑潜能,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每个人的智慧基底相差无几,大脑都拥有无限潜力,只是开发程度各异。这种开发,绝非通过重复、机械的练习来实现——那非但不是开发,反而是对灵性的磨损。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分析孩子的特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前路漫漫,迷爸也需不断学习与调整,根据书小迷的实际情况进行阶段性的引导。最终目标,是让他在探索世界的路上,能够始终快乐学习。
---此亲子陪伴日记《书小迷记》第二三篇写于2019年6月25日
来源:雲見福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