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智强突翻脸,郝龙斌点赞,蓝内部“反郑力量”已成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6 02:19 4

摘要:上周深夜,一份“郑丽文支持度甩开对手”的最新民调被刻意放大。次日清晨,罗智强先在脸书送祝福,外界以为他要礼让。谁料午饭还没吃完,他改口开怼,要求蓝营中常委李东成删文、道歉,还附带百万元新台币精神赔偿。

眼下国民党主席改选突然变味,一张花莲救灾请假条就让辩论舞台瞬间熄灯。

上周深夜,一份“郑丽文支持度甩开对手”的最新民调被刻意放大。次日清晨,罗智强先在脸书送祝福,外界以为他要礼让。谁料午饭还没吃完,他改口开怼,要求蓝营中常委李东成删文、道歉,还附带百万元新台币精神赔偿。

气氛骤变,蓝营内部出现罕见的公开互撕。郝龙斌团队没闲着,立刻留言声援罗智强,舆论瞬间切到“阻击郑丽文”的焦点。

TVBS主持的第一场辩论刚落幕,中天原定4日接棒,主题只谈两岸。主办方请来“馆长”与“区老师”录好三段犀利提问视频,球都抛出去了,现场却少了两位主角——罗智强和郝龙斌。两人同一天请假,同一理由:赶赴花莲关心土石流灾情。

理由很好听,动作却耐人寻味。岛内灾情并非头一回,偏偏选在两岸专场前夕“同步缺席”,让外界浮想联翩。蓝营长年主张“安全牌”,郑丽文公开倡议“谈判优先”,她的路线被基层视为更贴近现实。如果辩论如期举行,罗、郝的传统立场注定要被“区老师”那种直球轰炸,残局难收。

两岸议题是罗、郝共同的软肋。他们不敢主动拥抱“深化交流”,也不愿再喊“台独”,只好反复强调“对等”“亲美友日”。但基层不断追问:没有足够选票、没有在野执政优势,谈什么对等?这种尴尬在镜头前极易放大。

于是,辩论取消。中天发布临时公告,观众顿时错愕,一波针对中天“偏袒郑丽文”的质疑更猛烈。赵少康在自家节目里跟进,说辩论太多,只会让党内更加撕裂。

罗智强的社群操作同样耐人寻味。传言他“倾向支持郑丽文”一出炉,郝龙斌团队即刻进入一级戒备。郝本人跑去罗的帖子下面反复留言,既示善意,也隐含提醒:别站错队。待罗高调否认,郝再度留言点赞,外界看得一头雾水,却能感觉到那股暗流。

郑丽文为何能持续领跑?她的策略是“正面迎战”。简化说,第一步先消除“统独”恐惧感;第二步告诉选民,经济与安全绑得越紧,风险越小;最后再提出“渐进协商”方案。这个三段论听上去务实,民调自然高。反观罗、郝坚持的老蓝路线,口号多,落地少,年轻选民没耐心听。

游淑慧站台郝龙斌,突然质疑民调不准。可几周前,郝依靠同一机构的另一份数字在节目里当证据,炫耀自己声望。“同一把尺,丈量出两种态度”,网友一句“双标”便戳穿。

更微妙的是,蓝营地方派系已暗中排队。花东系统早表态支持郑丽文,北部几个议会则观望罗智强;郝龙斌把重点放在台北市老蓝军,但这一块票仓亟需年轻血液,否则只能在投票率上坐吃山空。各路人马不等开票,早已盘算下一届重要职务分配。

岛内选举观察家发现:罗、郝的“抱团”信号出现后,许多基层群组迅速转发“扶郑保台”口号。黑白分明的战线有利有弊,凝聚支持者,也刺激对手集结。加上中天那场原本可以让选民一次看清路线差异的辩论被撤,议题真空短暂出现,郑丽文团队立刻加码网络直播,把两岸主张细节说透,填补空缺。

“救灾是责任,取消辩论却像逃跑。”岛内舆论抓住这个对比,连夜分析花莲灾情与辩论议题的重要性。结论简单:灾害现场需要人,但同一天内完成搭机、奔赴山区、不影响晚间返台北,其实并非不可能。罗、郝选择“一日请假”,更像政治算计。

目前看,三位候选人嘴上都喊团结,私下却刀光剑影。罗智强要用“感动营销”维系中间选民,郝龙斌想靠“老将沉稳”稳住深蓝,郑丽文则瞄准“路线翻新”撬走年轻人。三人各有算盘,却必须面对同一个终局:谁能把两岸议题说服大众,谁就握有主席宝座。

这不只是一场党内选举,更是一场路线生死战。蓝营若回避辩论,就等于放弃自我更新。民调的领先与否,也不过是结果的投射。真正的胜负,要看谁敢在聚光灯下回答那三个尖锐的问题:要不要继续对抗?要不要推进交流?又该如何保证安全?

郑丽文尚未开口宣布胜选,罗智强尚未真正退出,郝龙斌也没打算认输。戏还在中场。唯一确定的是,辩论虽撤,却拉开了新一轮较量的帷幕,下一次镜头亮起,没有人再能轻易请假。

来源:大事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