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益州题小园壁》:古人离家,也懂舍不得“家门口那点念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7 11:36 2

摘要:提到“离家”,不管是古代赶考的书生,还是现在外出打工的人,心里头都揣着同一份牵挂——不是啥金贵东西,可能就是家门口那棵老槐树、窗台上那盆月季花。唐代诗人苏颋要去益州上任时,写了首《将赴益州题小园壁》,短短二十个字,把这份“舍不得”写得明明白白,读着就像在说咱自

提到“离家”,不管是古代赶考的书生,还是现在外出打工的人,心里头都揣着同一份牵挂——不是啥金贵东西,可能就是家门口那棵老槐树、窗台上那盆月季花。唐代诗人苏颋要去益州上任时,写了首《将赴益州题小园壁》,短短二十个字,把这份“舍不得”写得明明白白,读着就像在说咱自己的事儿。

先看头两句“岁穷惟益老,春至却辞家”。“岁穷”就是年底,一年到头忙完了,人也觉得更累、更显老,本想趁着春天在家歇口气,可偏要这时候离家。这场景多眼熟啊?现在不少人也是这样:过年刚和家人聚完,正月里就得收拾行李往外走,看着爸妈往行李箱塞鸡蛋、装咸菜,嘴上说“别带了,外头能买”,心里却堵得慌。苏颋说自己“益老”,不光是年纪大了,更是离家的愁绪压得人没精神——谁离家时不是这样?越想越舍不得,越想越觉得“这一去,又得好久回不来”。

再看后两句“可惜东园树,无人也作花”,这才是最戳心的地方。苏颋要走了,最惦记的不是家里的钱财器物,而是东园里那棵树。他知道,就算自己走了,春天一到,那树还是会开花,可开花的时候,没人看、没人夸,多可惜啊。这哪是说树?分明是说自己心里的牵挂。

就像现在有人离家,总嘱咐家人“我种的那盆绿萝,记得浇水”“门口的石榴树熟了,别让鸟啄光了”——不是真在乎那盆花、那棵树,是在乎“自己不在家,家里的念想没人管了”。那棵开花的树,是他在家时的日常:可能早上浇完水才去上朝,傍晚吃完饭在树下散散步;现在要走了,以后树开花,再没人像他那样盯着看、想着“今年的花比去年艳”了,这份空落落的感觉,谁没体会过?

有人说古诗“高大上”,离老百姓远,可苏颋这首诗一点不端架子。他没写赴任的壮志,没写官场的复杂,就写了“老了还得离家”的无奈,和“惦记家里树开花”的小牵挂。这些事儿,咱普通人天天都在经历:孩子去外地读书,爸妈惦记“他房间的窗户关没关”;年轻人去城里打工,总想起“老家院子里的桃树该开花了”。原来不管是唐朝的大官,还是现在的老百姓,离家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舍不得的不是家的房子,是家里那些带着日常温度的“小念想”。

读这首诗,就像听一位老街坊唠家常,说的都是心里话。也难怪千百年过去了,再读“可惜东园树,无人也作花”,还是会想起自己离家时的那些牵挂——这就是好诗的魔力,不管过多久,都能戳中人心底最软的地方。

来源:大江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