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窃取古玩艺术品鉴定话语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5 23:54 1

摘要:当资本、专家、平台联手编织“权威鉴定”的巨网,民间藏家的真货正在被“话语权绞杀机”碾成齑粉。

“这物件包老包真,专家都盖过章了!”

直播间里,主播唾沫横飞,屏幕下方弹幕疯狂滚动。

买家不知道的是,他们花重金买下的“传世重器”,可能出世未足三月。

当资本、专家、平台联手编织“权威鉴定”的巨网,民间藏家的真货正在被“话语权绞杀机”碾成齑粉。

被精心设计的“稀缺性骗局”

“全球仅存76.5件汝窑”、“元青花不足四百件”,这些数字像金科玉律般刻在藏家心头。

但翻开《中国陶瓷史》,2016年拍卖市场流通的元青花已达204件,民间藏家手中的“未登记藏品”更如暗河奔涌。

某资本方商业计划书泄露的真相更触目惊心,通过垄断海外回流渠道,将民间元青花贬为“赝品”,再以“传承有序”之名将天价拍品送上保利、嘉德的拍卖台。

“民间藏品赝品率95%”的论断,源自成都某场鉴宝活动的抽样数据。

但鲜有人知,这些被判“死刑”的藏品中,63%因缺乏科学检测手段被误杀。

正如古玉藏家老张的感慨:“我盘了三十年的玉,闭眼都能摸出沁色真假,可专家拿着放大镜说这是‘现代酸蚀’。”

鉴定权是如何沦为印钞机的?

故宫研究员耿宝昌曾为保利拍卖把关,却对民间藏家关上大门。

这种“体制内认证”的潜规则,在《华豫之门》等鉴宝节目中达到巅峰。

某低学历“专家”在节目中信口开河:“你这乾隆粉彩,胎质比现代瓷还糙!”

但鲜有人知,他背后的资本方正通过“鉴定费分成”模式,将90%的民间藏品打入冷宫。

河南朱云兄弟的《嵩阳汉柏图》骗购案,堪称“话语权抢劫”的经典教案。

专家刘岩以17万元低价骗走真迹,转手拍出8736万元天价。

更荒诞的是,当朱云兄弟拿着拍卖记录讨说法时,刘岩竟抛出“鉴定误差论”:“谁都有走眼的时候嘛!”

这种“合法抢劫”的底气,源自拍卖行与专家的利益捆绑。

某十大拍卖行的内部文件显示,鉴定师每开一张“真品证书”,可获得拍品成交价3%的分成。

区块链与AI正在撕开黑幕

当传统“目鉴”沦为利益工具,科技正在重塑游戏规则。

李鉴宸在新加坡开发的SAAA+ AI鉴宝系统,通过分析120万件馆藏文物的3D建模数据,已能识别92%的现代机械加工痕迹。

更关键的是,区块链溯源技术让藏品流转记录透明度提升67%。

某件宣称“海外回流”的元青花,在链上记录中暴露出三个月前还在某地摊流通的真相。

杭州藏家联盟建立的DNA数据库更绝,通过提取瓷器胎土中的微量元素指纹,结合AI图像识别,构建起民间藏品的“数字身份证”。

当某拍卖行试图将数据库中的藏品打为“赝品”时,藏家们直接甩出区块链存证,“请解释为什么这件‘赝品’的胎土元素与景德镇元代窑址完全匹配?”

让文物活起来,先让人心活出尊严

单霁翔那句“让文物活起来,首先要让人心活出尊严”,正在年轻一代藏家身上应验。

90后藏家小林在社交平台写道:“我盘的不是手串,是对传统的敬畏。”

这种文化自觉,正在解构“专家-资本-体制”的铁三角。

某文玩电商平台的用户画像显示,25-35岁藏家占比从2020年的18%飙升至2025年的63%,他们更愿意为“文化价值”买单,而非“专家背书”。

《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将“套路拍”、“虚假鉴定”纳入诈骗罪。

某地方法院2025年判决的首例“直播鉴宝诈骗案”,更是给行业敲响警钟。

某主犯因伪造鉴定证书骗取鉴定费,被判有期徒刑12年。

老鉴定师王老感慨:“真正的收藏,从来不是金钱的游戏,而是文明的接力。”

民间藏家的反击战

当某拍堂因售假被曝光,当“国宝帮”的谎言在区块链面前破产,民间藏家正在发起绝地反击。

法律武器:推动《民间收藏文物管理法》立法,明确非涉案文物的合法流通权;技术赋能:联合高校开发便携式XRF元素分析仪,让科学检测走进寻常藏家;文化破圈:通过文物数字化版权交易,让“养在深闺”的藏品产生持续收益;联盟自治:杭州藏家联盟已吸引327家民间机构加入,其出具的鉴定报告获多家保险公司认可。

“当你在凝视古玩时,古玩也在凝视你。”

这场关于话语权的战争,本质是文化权力的再分配。

只有打破“专家-资本-体制”的铁三角,让民间收藏从“原罪化”叙事中解脱,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文物上的历史密码。

那上面刻着的,不仅是匠人的指纹,更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基因。

来源:穿着校服画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