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联赛那场比赛,韩鹏带队登场后,球队没炸裂也没垮,整体表演平稳,赛后球迷讨论的焦点却不是比赛本身,而是教练席上的变动。就这点,先说清楚:从比赛结果到场上指挥,俱乐部和教练之间的拉扯,把一堆细节摊在了大家面前。
联赛那场比赛,韩鹏带队登场后,球队没炸裂也没垮,整体表演平稳,赛后球迷讨论的焦点却不是比赛本身,而是教练席上的变动。就这点,先说清楚:从比赛结果到场上指挥,俱乐部和教练之间的拉扯,把一堆细节摊在了大家面前。
回头看事儿的发展,顺序要倒着说。最近一次被媒体提及,是10月3日的报道,说崔康熙的法律代理人出来发声,声明里两个点最关键:一是说明崔康熙早在9月8日就告诉俱乐部自己能回去执教;二是对一些不实报道表示遗憾,认为这些内容损害了崔康熙的名誉。这个消息一出来,评论区炸开了锅,支持也有,讽刺和怀疑更多。有人直接说他这是要钱、要位置;也有人觉得俱乐部处理得不够专业。
把时间往前推。9月8日这件事本身并不复杂:崔康熙通过代理人向俱乐部告知,自己康复情况允许回归现场执教。按理说,这属于契约范围内的沟通。问题是,俱乐部7月8日曾发布公告,说因崔康熙在韩国治疗,短期教练团队负责后续训练和比赛。公告写得比较简短,没交代清楚代理期限,也没说明替代安排的终止条件。等到崔康熙表示能回来时,俱乐部面临两难:一方面替补教练带队期间球队运转正常,球员和粉丝都适应了新节奏;另一方面契约上的主教练身份还是崔康熙,不能随便撇清责任。
更早的一段风波起点是7月2日。有位影响力比较大的媒体人,在个人社媒上发了条信息,称俱乐部试图与崔康熙就夏窗调整进行沟通,但对方没回应,“现在也找不到老崔了,目前处于无法沟通的状态”。这条信息被迅速放大,“失联”一词跟着蔓延。俱乐部之后并没有就此做出详细澄清,外界留下了空白,于是各种猜测和指责接踵而至。就形象层面来说,这段传言确实让崔康熙处于不利位置,也给俱乐部带来了声誉上的麻烦。后台一片狼借的感觉有了。
把这些点串起来,关键在两件事:一是崔康熙想回去执教,二是他要求还原事实、维护名誉。关键在两件事:一是崔康熙想回去执教,二是他要求还原事实、维护名誉。代理人公开发声后,外界反应不一。有些球迷和媒体人强调俱乐部已经公告过、替代措施在执行,觉得崔康熙做法多余。另一部分人则把关注点放在金钱和权力上,怀疑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争取经济补偿或回到更有话语权的位置。
从俱乐部角度考虑,处境确实尴尬。短期教练团队不是随手摆设,韩鹏上任后,球队在战术和状态上没有出现大的偏差,球员也在适应新安排。把主教练位置再换回去,短期内可能会影响球队节奏和稳定性。可如果契约权责上崔康熙仍是主教练,光靠一纸模糊的公告来继续“代理”,对当事人不公平,也给俱乐部留下管理破洞。
从更专业的角度出发,事情本可以处理得更顺滑一些。两步事可以同时做:一是内部把崔康熙的任职关系理清,出一套正式文件,明确他的岗位性质和职责范围。可以是恢复主教练名义,也可以把他安排成总教练或顾问,负责一线和梯队的整体训练与指导。另一个是对外做一份较为完整的说明,交代7月2日以来的沟通情况、治疗进展以及俱乐部在这段时间采取的安排。重点要说明“失联”说法的来龙去脉,哪些是俱乐部知晓的事实,哪些是第三方传播的偏差。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要点细节。比如任职文件里要注明代理期限、突发情况下的替代流程、双方协商恢复工作时的步骤。对外说明则要尽量列出时间线:俱乐部何时收到信息、俱乐部如何回应、是否有正式书面沟通、临时教练什么时候介入、崔康熙什么时候告知能回等。对这些时间点和证据的清晰陈述,比空泛的道歉或否认,更能平息争议。俱乐部如果再拖,留给外界的猜测只会增加。俱乐部如果再拖,留给外界的猜测只会增加。
关于球迷和媒体的态度,也需要处理。公众讨论里有情绪,有揣测,这很正常。俱乐部如果把信息透明化,很多带有攻击性的说法会自然失去土壤。崔康熙是亚洲范围内有名的教练,年龄和职业声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尊重一个人的职业身份,也是俱乐部对外展现成熟管理的方式。
至于当下的局面,事情还在继续。代理人发话后,舆论未必马上平息,俱乐部也没给出更详尽的公开说明。场上的比赛还要打,人员安排还得继续调整。球迷在看比赛,同时也在看俱乐部怎么回应这一串信息。事情的下一步,更多取决于双方能否把沟通摆到台面上来,把事实逐条说清楚。事情还在继续。
来源:哈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