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持续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的俄罗斯,正深陷经济困境。作为西方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的重要一环,俄罗斯企业已被排除在国际汇款系统之外。海外媒体报道称,这一局面导致俄罗斯不得不重拾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便再未大规模使用过的 “以物易物” 模式;曾经向中国提供技术援
持续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的俄罗斯,正深陷经济困境。作为西方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的重要一环,俄罗斯企业已被排除在国际汇款系统之外。海外媒体报道称,这一局面导致俄罗斯不得不重拾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便再未大规模使用过的 “以物易物” 模式;曾经向中国提供技术援助的俄罗斯,如今中俄双方的地位似乎已完全逆转。
俄罗斯将大量精力投入乌克兰战事,自 2022 年起,国际社会对其实施的经济制裁便从未中断,俄罗斯的经济地位也随之显著下滑。
2022 年,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将部分俄罗斯银行排除在跨国汇款网络之外,这一举措对俄罗斯企业的跨境交易造成巨大冲击。如今,“以物易物” 已成为俄罗斯企业维持贸易的 “救命稻草”。
据路透社 9 月 15 日报道,为规避西方制裁,俄罗斯企业正重新启用 “传统的以物易物” 模式。
在其中一笔交易中,俄罗斯进口中国汽车时,选择以小麦实物作为支付手段:中国合作企业在国内用人民币采购汽车,俄罗斯企业则在本国用卢布收购谷物,随后双方完成小麦与汽车的直接互换。
此外,目前已确认两起俄罗斯用亚麻籽换取中国产家电、建筑材料的案例。亚麻籽又称胡麻籽,除作为健康食品直接食用外,从中提取的亚麻籽油还可用于涂料等工业领域。
俄罗斯海关在声明中提到,其他交易案例还包括:俄罗斯向中国出口金属,以此换取机械产品;或向中国提供原材料,用以支付中国方面提供的服务费用。另有案例显示,部分俄罗斯进口商会采购铝并运送至中国企业,将铝作为 “替代货币” 抵扣货款。
俄罗斯早在去年便已与巴基斯坦开展以物易物合作。
据彭博社去年 10 月报道,受西方制裁导致跨境结算受阻影响,俄罗斯贸易企业阿斯塔尔特农业贸易公司(Astarta Agrotrading)与巴基斯坦企业签署了以物易物协议。
据俄罗斯国营通讯社塔斯社消息,根据在莫斯科举行的 “巴基斯坦 - 俄罗斯贸易投资论坛” 上签署的协议,俄罗斯将向巴基斯坦供应 2 万吨鹰嘴豆,而巴基斯坦的梅斯凯与费姆蒂贸易公司(Meskay & Femti Trading Company)则将向俄罗斯提供同等数量的大米。
此外,俄罗斯还计划通过以物易物获取橘子等农产品:拟以供应 1.5 万吨鹰嘴豆和 1 万吨小扁豆为交换,从巴基斯坦进口 1.5 万吨橘子与 1 万吨土豆。
据路透社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已于 2024 年发布一份 14 页的文件,标题为《对外以物易物交易指南》。该文件旨在指导俄罗斯企业如何通过引入以物易物模式规避西方制裁。
文件中提到:“在对外贸易中采用以物易物,可无需依赖国际支付系统,直接与外国企业交换商品或服务”,并强调这一方式在制裁环境下具有显著效用。此外,文件还提议建立专门承担 “以物易物交易平台” 功能的商业平台。
乌克兰独立英文媒体《基辅邮报》(Kyiv Post)特别关注了俄罗斯亚洲产业企业家联盟事务局长马克西姆・斯帕斯基(Maxim Spassky)的表态。斯帕斯基指出:“以物易物的增多,是去美元化推进、制裁压力加剧及合作伙伴间流动性短缺的信号”,并表示未来以物易物的规模大概率会进一步扩大。
鹰嘴豆
俄罗斯陷入这种 “前现代” 以物易物模式的核心原因,在于其多家银行被剔除出 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支付系统。
这是俄罗斯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首次在对外贸易中大规模启用以物易物 —— 自 1991 年苏联解体、俄罗斯与西方经济逐步整合后,这一模式已暌违近 30 年。
上世纪 90 年代,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陷入经济与政治双重混乱,恶性通胀加剧、长期资金短缺问题凸显,当时俄罗斯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几乎都被迫接受 “实物支付”。
路透社指出,以物易物在当时进一步加剧了经济混乱:从电力、石油,到面粉、砂糖、靴子等日用品,各类商品的 “易货价格表” 层出不穷,价值核算愈发复杂;与此同时,部分人趁机利用混乱囤积财富,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除以物易物的困境外,经济降温正进一步扰乱俄罗斯经济秩序。
尽管面临国际制裁,俄罗斯经济过去两年多来一直以政府军费支出为主要驱动力,保持着高速增长。但如今,这一增长势头正迅速放缓。据美国国会资助的 “自由欧洲电台 / 自由电台”(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援引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俄罗斯 GDP 环比萎缩 0.6%—— 这是自 2022 年俄罗斯发起对乌军事行动、受西方制裁及外国企业撤离影响导致经济萎缩 1.4% 以来,首次出现经济下滑。
俄罗斯财政部长安东・西卢安诺夫(Anton Siluanov)已向普京总统发出警告,称全年经济增长率将仅维持在 1.5% 的低位;经济发展部长马克西姆・列舍特尼科夫(Maxim Reshetnikov)也表示:“经济降温速度超出预期”。
截至 8 月底,俄罗斯财政赤字已达 4.19 万亿卢布(约合 7.3 万亿日元),早已突破政府设定的全年赤字目标。当前俄罗斯经济正承受着制裁、油价下跌与卢布升值的三重压力。
路透社 8 月援引匿名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俄罗斯 “增税已不可避免”。据俄罗斯商业杂志《贝尔》(The Bell)消息,政府官员正考虑将增值税(相当于消费税)税率提高 2 个百分点,从现有水平上调至 22%。
经济恶化正严重冲击俄罗斯民众的日常生活。
居住在莫斯科地区的塔吉克斯坦移民赛义德(Said)以开出租车为生。他在接受 “自由欧洲电台” 采访时表示:“过去几周,汽油价格涨了 30% 多,从每升 45 卢布涨到了 60 卢布。”
油价上涨直接导致他的实际收入缩水至以往的四分之三。“每天辛苦跑车,交完房租和油费后,手里就剩不下什么钱了。” 赛义德无奈感叹。
目前,燃料短缺与价格飙升的现象已不止于莫斯科,正蔓延至俄罗斯多个地区。
该媒体还引用了莫斯科某主流小报 8 月的报道,称 “俄罗斯已濒临全面燃料危机”。由于乌克兰军队对俄罗斯石油相关设施展开无人机精准打击,俄罗斯的炼油能力最多已下降 17%。
俄罗斯经济的脆弱性并非仅体现在石油领域。随着对外贸易对中国依赖度不断加剧,俄罗斯曾凭借技术领先中国的局面已彻底逆转。
据《纽约时报》今年 7 月报道,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边境城市满洲里,满载西伯利亚木材的列车正源源不断驶入中国境内 —— 这些木材将被加工成家具部件与筷子。
从用于建筑的松木、制作筷子的白桦木,到混凝土框架所需的白杨树、煤矿支柱用的硬榆树,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木材种类多样;此外,通过卡车运抵中国的俄罗斯油菜籽,也会被加工成菜籽油。基于这一现状,《纽约时报》指出,俄罗斯 “在功能上已沦为中国的经济卫星国”:一方面,俄罗斯高度依赖中国进口制成品;另一方面,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材料,随时可轻松切换至其他供应来源。
事实上,俄罗斯对中国出口额已占其经济总量的约 6%,这一比例与伊朗等受制裁国家处于同一高水平。
去年,中俄双边贸易额突破 2400 亿美元(约合 35.5 万亿日元),较 2022 年 2 月俄罗斯发起对乌军事行动时增长了三分之二。目前,中国已是俄罗斯石油、木材、煤炭的最大买家,预计很快还将成为俄罗斯天然气的最大买家;反观俄罗斯,从服装、电子设备到汽车,各类商品均高度依赖中国供应 ——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额已增长 71%。
值得注意的是,满洲里已将 “俄罗斯供应、中国加工” 列为官方经济战略,这一举措清晰地表明:俄罗斯已彻底沦为向中国庞大制造业体系供应原材料的角色。
尽管俄罗斯仍执意推进对乌军事行动,但其经济裂痕正逐渐扩大。
今年 2 月,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俄罗斯军费支出同比增长 42%,已达 13.1 万亿卢布(约合 23.1 万亿日元),民众的经济负担正不断加重。雪上加霜的是,国际贸易限制令企业深受其害;但对于一直为军事行动辩护的普京政权而言,“轻易撤军” 却难以列为选项。
回归以物易物这种 “前现代” 交易模式,本身就象征着俄罗斯经济的困局。无论是用小麦换中国汽车,还是用鹰嘴豆换大米,这种原始的交换方式,与俄罗斯 “世界第二军事大国” 的威望显得格格不入,更凸显其经济的惨淡现状。
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同样印证了俄罗斯国际地位的下滑:曾经由苏联向中国提供技术援助的局面,如今已逆转为俄罗斯作为原材料供应国依附于中国。正如《纽约时报》所指出的:中国生产了全球 32% 的制成品,而俄罗斯的份额仅为 1.33%—— 这一悬殊差距,正是当下俄罗斯在国际实力格局中处于劣势的最佳象征。
尽管俄罗斯规避制裁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绝非根本解决方案。对以物易物的依赖,反而进一步暴露了俄罗斯经济的脆弱性 —— 我们正在亲眼目睹一个被排除在正常国际金融体系之外的国家,其必然面临的结局。
普京政权选择了 “重战争轻经济” 的道路,但其代价却远超预期:民营经济凋敝,民众生活陷入困境。随着战争长期化,俄罗斯面临的经济孤立与国力衰退困境,恐将愈发难以逆转。
来源:莫离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