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形机器人赛道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资本狂热。2025年9月单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融资总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史新高。这其中,美国初创公司Figure单独获得超10亿美元(约合71.25亿元人民币)的巨额融资,占据当月融资总额的七成。纵观2025年全年,全球人
埃隆・马斯克曾预言,智能人形机器人的数量最终将远远超过人类人口。这个看似遥远的未来,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向我们走来。
2025年,全球机器人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第三季度融资总额达112亿元,环比增长42%,其中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融资额占比达38%。
这个曾被视作科幻概念的领域,如今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和未来产业的新赛道。
人形机器人赛道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资本狂热。2025年9月单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融资总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史新高。这其中,美国初创公司Figure单独获得超10亿美元(约合71.25亿元人民币)的巨额融资,占据当月融资总额的七成。纵观2025年全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相关投资金额已接近200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总额。
资本市场的热情也催生了多家独角兽企业,国内一家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单轮融资就斩获15.6亿元。在二级市场上,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平均上涨83.6%,远远跑赢同期上证指数,年内涨幅翻倍的概念股多达25只。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这个行业,预示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已从技术探索期进入规模化商用的前夜。
2025年被业内普遍视为人形机器人的 “量产元年” 。大和证券认为,中国在2025年底前将交付近7000台人形机器人。优必选科技计划在今年发货超过5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目前其产能已超过1000台。
据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全年销售将突破1万台,同比增长125%。可以预见,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级。
应用场景也从表演、导览向工业制造、物流仓储等实用领域拓展。优必选与一汽-大众达成合作,引入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开展汽车制造过程中的螺栓拧紧、零件安装等工作。美国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机器人则通过“充电1小时运行2小时”的续航表现,在物流仓储领域打开商业化空间,其Figure 02机器人已进入宝马汽车产线工作。
根据《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而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195.25亿元,2030年预计达2326.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64.18%。这份在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上发布的报告指出,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从“技术验证期”向“规模化商用期”快速过渡。
随着成本下探与生态完善,产业有望复制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报告提出,人形机器人作为“以人为中心”的通用载体,将是未来智能终端的核心入口。中国需以庞大内需市场为依托,加速技术短板突破与供应链自主化,同时通过场景落地抢占标准话语权。
人形机器人技术已完成从“传统运控”到“具身智能”的关键跨越。AI大模型的迅猛发展,正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Figure AI的Helix模型融合VLA(视觉-语言-动作)技术,能将人类语言指令转化为机器人动作,响应延迟低于30毫秒。
世界模型与VLA模型的结合,让机器人不仅能理解指令,还能预测环境变化。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闫维新解释:“世界模型擅长环境动态预测和物理规律理解,而VLA模型强于多模态融合和语义推理,两者结合可以构建更加强大和全面的智能系统。”
在硬件方面,企业也在进行多元化探索。特斯拉Optimus采用的PEEK材料,密度仅1.3g/cm³,熔点却高达343℃,在减轻机身重量的同时保证结构强度,为量产奠定基础。
全球人形机器人竞争格局呈现出“中美领跑”的鲜明特征。特斯拉Optimus项目进展迅速,马斯克宣称特斯拉未来80%的价值将来自机器人。有报道称,特斯拉计划2025年底推出第三代Optimus,并在2026年开始量产。马斯克向特斯拉员工暗示,公司明年将尝试生产约5万台Optimus机器人。
面对美国企业的强势,中国公司正依托完善的产业链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奋起直追。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傅利叶等头部企业已取得显著进展,部分企业已完成小批量交付。工信部部长李乐成也表示,中国具备人形机器人从关键芯片到部组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
尽管前景看好,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
数据短缺是首要瓶颈。闫维新指出,整个行业严重缺乏数据,拥有的具身智能交互数据只有几百万条,实际所需的规模可能在上千万甚至上亿万条。
电池续航同样制约着商业化进程。大多数人形机器人单次充电仅能工作1-2小时,而实际工业应用通常需要至少4-8小时的持续工作时间。
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也是隐患。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直言,“人形机器人不是‘具身智能’和AGI技术的最佳路径。”
他认为,不同的应用场景必须用不同的硬件,人形并非最优解。
此外,成本问题、安全性问题以及社会接受度等都是人形机器人走向普及必须跨越的障碍。
在特斯拉的规划中,Optimus将在2027年实现百万台出货。而Agility Robotics的RoboFab工厂2024年投产,目标年产能已达1万台。全球的科技巨头和初创企业正在这条赛道上竞速,一场关于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图景已经展开。
来源:有趣的科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