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近代佛教的转型浪潮中,太虚大师如一盏明灯,以 “整兴佛教僧会” 为己任,推动着古老佛教向现代形态的蜕变。而湖北,这片承载着深厚佛教底蕴的土地,成为他践行 “人生佛教” 理念、推行佛教改革的核心阵地。从武昌佛学院的创办到汉口佛教正信会的兴起,从《海潮音》杂
在中国近代佛教的转型浪潮中,太虚大师如一盏明灯,以 “整兴佛教僧会” 为己任,推动着古老佛教向现代形态的蜕变。而湖北,这片承载着深厚佛教底蕴的土地,成为他践行 “人生佛教” 理念、推行佛教改革的核心阵地。从武昌佛学院的创办到汉口佛教正信会的兴起,从《海潮音》杂志的传播到世界佛学苑的擘画,太虚大师在湖北的足迹,深深镌刻在中国佛教近代化的历史长卷中。
湖北佛教自魏晋南北朝起便奠定了深厚根基,境内名寺古刹星罗棋布,宗教影响力绵延千年。黄梅五祖寺作为禅宗 “天下祖庭”,见证了弘忍传法、慧能与神秀分庭抗礼的禅宗发展史;当阳玉泉寺作为天台宗祖庭之一,其 “荆楚丛林之冠” 的地位至今未改。这些祖庭不仅是宗教圣地,更孕育了湖北佛教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精神基因。
清末民初,社会剧变冲击着传统佛教的生存根基。庙产兴学运动的席卷、外来宗教的渗透以及自身制度的僵化,使佛教陷入 “僧众流散、教义尘封” 的困境。此时,鄂籍名僧月霞率先举起改革旗帜,在湖北创办僧学教育机构,主张 “刷新佛教、培养僧才”,为太虚大师的后来者之路铺就了思想基础。月霞的实践证明,湖北佛教界已具备接纳革新的土壤,这也成为太虚将湖北选为改革前沿的重要原因。
1920 年,太虚大师首次赴鄂弘法,在武昌湖北省教育会开讲《楞严经》,一场持续二十余年的佛教革新运动由此在湖北拉开序幕。此次讲经引发武汉学佛热潮,数十位各界名流皈依座下,为后续改革实践凝聚了核心力量。年底,在太虚指导下,汉口佛教会正式成立,后更名为 “汉口佛教正信会”,成为践行 “人生佛教” 的标杆组织。
汉口佛教正信会以 “实行大乘佛法,造成人间净土” 为宗旨,构建了严密的组织体系:总务部统筹会务,护法部维护信仰自由,修持部规范宗教实践,研究社深化佛学探索,宣化团普及佛教文化,慈济团开展社会公益。这种现代化组织架构彻底打破了传统佛教的松散状态,会员规模鼎盛时期达数万人,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居士团体。在公益领域,正信会设立免费诊所、贫寒子弟学校,每逢水火灾害必施棺送药、发米施衣,将 “救世利人” 的理念转化为切实行动,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1922 年,太虚大师在湖北佛教界的支持下,创办了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第一所新式佛学院 —— 武昌佛学院。这所被梁启超赞为 “新佛教之摇篮” 的学府,颠覆了传统寺院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兼顾佛学与近代学科,既讲授性、相、台、贤等各宗经典,又开设哲学、社会学、外文等课程;招生不分缁素,出家僧众与在家居士均可报考;学制采用三年专修与研究部进阶体系,培养 “行解相应、能宏法利世” 的新型僧才。首期招生 60 人,后扩至百余人,湖北督军萧耀南亲临开学典礼,足见社会关注度之高。
武昌佛学院的创新实践并非一帆风顺。1926 年北伐战争期间,院址被军医处占用,事业一度中断。但在王森甫等居士的奔走下,学院于 1928 年逐步恢复,并在太虚的规划下升级为 “世界佛学苑”。1932 年,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建成,馆藏图书达 22428 种、24350 册,涵盖汉传、藏传、南传佛教典籍及各国佛学研究著作,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佛教图书馆。图书馆下设研究部,分设阿含俱舍、法相唯识等六大研究系,使武昌佛学院从单一教育机构转型为综合性佛学研究中心。
1920 年,太虚大师将《海潮音》编辑部从上海迁至武汉,这份被誉为 “民国佛教第一刊” 的杂志,从此与湖北结下不解之缘。太虚在发刊词中阐释刊名寓意:“海潮音者,人海思潮之觉音也”,明确其 “应时代潮流而宣发佛法” 的办刊宗旨。在湖北出版期间,《海潮音》成为宣传佛教改革思想的核心平台,太虚的《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整理僧伽制度论》等纲领性文章均首发于此,系统阐述了 “教理、教制、教产” 三大革命主张。
《海潮音》的湖北时期,展现出惊人的学术包容性。刊物不仅刊发太虚及其弟子的文章,还收录了圆瑛、欧阳渐等不同流派高僧的论著,甚至登载章太炎、梁启超等学者的佛学研究成果。这种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皆可容纳” 的办刊理念,使其成为民国佛学研究的 “意见领袖”。据统计,该刊在汉期间发行量达每期数千份,远及日本、东南亚等地,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佛教改革的窗口。
1937 年抗战爆发后,湖北佛教界在太虚大师感召下投身救亡运动。汉口佛教正信会改《正信周刊》为《正信抗战半月刊》,刊载抗日文章、报道前方战况;武昌佛学院师生组成救护队奔赴前线,寺院成为难民收容所。武汉沦陷后,正信会迁往重庆,佛学院部分师生辗转西南继续弘法,将 “人生佛教” 的火种播撒至大后方。
抗战胜利后,太虚大师虽已年迈,但仍关注湖北佛教的复兴。1947 年,他最后一次赴汉,在武昌佛学院主持法会,呼吁 “以佛法净化人心,以教育重建社会”。此时的湖北佛教,虽历经战火洗礼,但其革新精神未灭 —— 武昌佛学院恢复招生,《海潮音》杂志复刊,汉口佛教正信会的公益事业重新启动,这些都延续着太虚大师的改革遗志。
太虚大师在湖北的二十余年实践,不仅重塑了湖北佛教的格局,更为中国佛教的近代化提供了范本。他所创办的武昌佛学院培养了法舫、芝峰等一代高僧,汉口佛教正信会开创了居士团体参与社会公益的新模式,《海潮音》杂志构建了佛学研究的公共话语空间。这些实践共同印证了太虚 “佛教应适应现代中国环境” 的主张,使湖北成为中国佛教从传统走向现代的 “试验田” 与 “精神地标”。直至今日,太虚大师的 “人生佛教” 理念仍在荆楚大地传承不息,成为湖北佛教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
来源:宋沮漳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