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析:我国当今在职与退休的人,为啥常为“退休金过高”而争议?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7 05:24 1

摘要:“退休的每月领6000多,在职的拼死拼活才挣5000,这退休金也太高了!”“我们缴了一辈子社保,现在领的都是应得的,年轻人不知道当年的缴费辛苦!”类似的争论在社交平台、社区闲聊中反复上演。在职者盯着“不上班收入反超”的落差,将不满指向“退休金挤占资源”;退休者

文/保明

“退休的每月领6000多,在职的拼死拼活才挣5000,这退休金也太高了!”“我们缴了一辈子社保,现在领的都是应得的,年轻人不知道当年的缴费辛苦!”类似的争论在社交平台、社区闲聊中反复上演。在职者盯着“不上班收入反超”的落差,将不满指向“退休金挤占资源”;退休者念着“一辈子劳动积累”的付出,坚持待遇是“应得的保障”。这场争议看似是简单的利益对立,实则是养老保险制度转型的历史惯性、代际认知的天然分野,以及现实压力的相互传导,共同织就的复杂社会议题。

一、制度转型的历史惯性:待遇差距的“先天基因”

当前退休金争议的核心病灶,藏在我国养老保险从“双轨制”向“并轨制”转型的历史进程里。制度改革的“过渡期”特性,让不同群体的待遇差距客观存在,而这种差距又因认知偏差被不断放大,成为争议的起点。

(一)双轨制遗留的“待遇鸿沟”尚未填平

1. 历史制度的“身份红利”影响深远。2014年并轨改革前,我国实行“企业缴费参保、机关事业单位财政兜底”的双轨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替代率超80%,企业职工仅40%左右。据《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24》,同是中级职称的工程师,2024年企业退休月领3200元,机关事业单位则能领8100元,“身份决定待遇”的惯性至今让在职群体质疑公平性。

2. 并轨改革的“过渡性”难消差距。2014年并轨改革设十年过渡期,2024年才全面统一计算标准,但历史差距仍存:据人社部2024年公报,全国企业退休人均养老金3620元,机关事业单位达6430元,差距超2800元;且地域差异显著,2025年北京企业退休人均4580元,河南仅3120元,这种“形式统一、实际差距”让在职者觉得“改革不彻底”。

3. 补充保障的“差异化配置”雪上加霜。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强制建立职业年金,而据《2025年全国企业年金发展报告》,企业年金覆盖率仅12%,中小企业不足3%。以杭州为例,2025年机关退休干部叠加职业年金后月领7400元,当地制造业企业退休职工无补充保障,仅领3500元,差距进一步拉大。

4. 计算规则的“细节差异”持续发酵。机关事业单位视同缴费年限普遍27年,企业职工仅8年;前者缴费指数多1.2以上,后者常为0.6。据国家税务总局2025年测算,同样38年工龄,企业退休待遇约3689元,机关事业单位超7000元,规则差异让在职者直观感受“计算不公”。

(二)改革成本分摊的“感知错位”

1. 退休群体的“既得利益”认知固化。经历过双轨制的退休者,多将待遇视为“过渡期合理保留”,如武汉某机械厂退休工人所说:“90年代月薪300元仍缴30元社保,现在领3600元是熬了几十年的结果。”

2. 在职群体的“成本承受”不满加剧。2025年《一线城市青年生存现状报告》显示,北京、上海青年职工扣除社保、房贷后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而当地机关退休人均养老金6400元,“干得多、剩得少”的现实让不满指向“退休金过高”。

3. 代际对“制度历史”的认知断裂。年轻在职者对双轨制缺乏体会,认为退休群体高待遇“占用自身社保资源”;退休者则觉得“年轻人没经历过低工资高缴费的苦”,认知断层激化对立。

二、代际认知的天然分野:公平逻辑的“双向背离”

争议的激化,更源于在职与退休群体对“退休金本质”的认知完全不同。基于人生阶段、利益立场的差异,双方形成两套对立的“公平逻辑”,陷入“各说各理”的僵局。

(一)对“退休金性质”的定位对立

1. 在职群体:强调“公共保障的兜底性”。受“互助共济”理念影响,在职者认为养老金应突出公平,对“机关与企业差距超2800元”“地域差距超1400元”反应强烈,质疑“月薪过万是否属基本保障”。

2. 退休群体:强调“劳动回报的积累性”。退休者将养老金视为“延期劳动回报”,如西安某退休教师所言:“教了40年书没断缴社保,现在领6000多是对一辈子工作的认可。”

3. 理论视角的冲突:公平 vs 对等。在职群体贴合“社会公平理论”,追求再分配功能;退休群体契合“权利义务对等理论”,强调“缴得多、领得多”,理论冲突让争议难调和。

(二)对“差距成因”的归因差异

1. 在职群体:归因于“制度不公”。忽略个体差异,将差距归咎于“职业年金强制与否”等制度因素,如深圳某互联网职员所说:“企业职工养老金永远追不上机关单位,这是制度偏向。”

2. 退休群体:归因于“个人贡献”。从自身经历解释差距,强调“工龄长、缴费高”,否定“制度偏向”,认为“待遇是自己挣来的”。

3. 对“差距可改变性”的预期对立。在职者觉得养老金差距“由制度锁定,无力改变”;退休者认为待遇是“历史沉淀,不可逆转”,双方均感被动,对立升级。

(三)对“现实压力”的体感悬殊

1. 在职群体:多重压力下的“相对剥夺感”。2025年《中国居民生活成本报告》显示,一线城市青年生活成本占收入70%以上,看到退休者“无压力却领高薪”,易生“辛苦不如退休”的失衡感。

2. 退休群体:风险应对中的“保障焦虑感”。2025年养老金调整2%,企业退休月增72元,机关增128元,但药品年均涨3%,成都某退休老人说:“上调金额刚够覆盖药费,再降没法活。”

3. 生命周期理论下的必然冲突。在职期关注收入“增长潜力”,退休期关注“稳定性”,需求差异让双方缺乏判断基准,天然易生分歧。

三、现实压力的相互传导:争议激化的“催化剂”

争议频繁爆发,还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压力传导密切相关。社保基金担忧、收入增速放缓让双方产生利益焦虑,最终聚焦“退休金”这一焦点。

(一)社保基金压力引发的“资源竞争焦虑”

据《2025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报告》,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增速放缓至3.2%,部分省份出现支付压力。在职者担心“缴费负担加重、未来基金不足”;退休者焦虑“待遇无法足额发放”,本能反驳“退休金过高”的说法。且据2025年《全国社保基金透明度调研》,仅38%受访者能查询基金调剂金额,信息不对称放大猜忌。

(二)收入增速放缓带来的“利益敏感升级”

202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2.8%,低于3.1%的CPI涨幅,在职者实际收入承压;养老金虽上调但幅度降至2%,退休者担心“购买力下降”。如郑州一对父子:父亲机关退休月领6400元(增128元),儿子企业在职扣除社保剩4900元(工资未涨),现实碰撞具象化群体矛盾。

(三)信息传播碎片化加剧“认知对立”

社交平台上“机关退休月领过万”等极端案例被放大,某博主2025年发布相关视频获超10万转发,误导在职者;线上社群“回声室效应”让双方观点极化;且据2025年《社会保障知识普及度调研》,仅29%受访者懂“视同缴费年限”,专业认知缺失加深误解。

(四)灵活就业群体的“特殊矛盾”未被关注

据《2025年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报告》,全国灵活就业者超2亿人,参保率仅41%,缴费中断率23%。他们全额承担社保(月缴1200-1800元),又担心未来待遇,对“退休金”认知矛盾:既不满高待遇挤占基金,又焦虑自身未来保障,成为争议中“沉默的焦虑群体”。

四、争议化解的核心路径

(一)制度优化:缩小差距、强化透明

1. 差异化调整:江苏试点“企业退休按年限挂钩调增3元/年,高于机关的2元”,中央对中西部养老金补助提至85%,弥合群体与地域差距。

2. 扩补充保障:对小微企业建年金“前3年补50%单位缴费”,个人养老金开户超6000万,减少补充保障缺失的差距。

3. 提基金透明:各省每年公示基金收支,广东2025年首公开机关职业年金数据,消除猜忌。

(二)认知沟通:打破盲区、促进共情

1. 普及知识:人社部短视频科普播放超5亿次,社区讲座覆盖3000万人,帮双方理解彼此处境。

2. 代际互动:杭州社区组织“社保故事分享”“职场体验日”,78%参与者称“更理解对方”。

3. 数据纠偏:每季度发布分地区、分群体养老金均值,标注“极端案例不代表普遍”,矫正认知。

(三)政策协同:减压力、覆盖特殊群体

1. 促工资增长:多地设中小企业工资指导线(不低于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资增6.2%,缓解“工资不如退休金”的失衡。

2. 减生活负担:全国推“每孩月补500元”,一线城市房贷利率降至3.8%以下,医保慢性病报销提至80%。

3. 保灵活就业:推便捷缴费平台(可调基数、按月缴),将新业态纳入职业伤害保障,上海灵活就业参保率升至62%,缓解其焦虑。

在职与退休群体的争议,是“代际利益调整”与“制度转型阵痛”的体现——在职者终将退休,退休者也曾奋斗,双方本是“同一人生周期的不同阶段”。随着差距缩小、沟通深化、特殊群体被覆盖,争议会从对立转向共识。毕竟“劳有所得、老有所养”是共同期待,当制度公平、民生有温度,养老金终将成为守护美好生活的“安全网”,而非撕裂共识的“鸿沟”。

来源:玄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