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对中国的情报收集活动早在鸦片战争前几十年就已经开始。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期间,除了完成外交使命外,还承担了一项重要的隐藏任务:详细了解中国的实际境况,包括但不限于军事实力 。
1 早期情报活动与马戛尔尼使团的观察
英国对中国的情报收集活动早在鸦片战争前几十年就已经开始。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期间,除了完成外交使命外,还承担了一项重要的隐藏任务:详细了解中国的实际境况,包括但不限于军事实力 。
马戛尔尼使团的成员包括外交家、传教士、哲学家、医生、机械专家、画家、制图家、植物学家、航海家、军事人员以及公司职员 。这个多元化的团队使英国能够从多个角度收集中国的情报。
马戛尔尼使团在访华期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这些观察和记录成为英国了解中国的重要资料来源。马戛尔尼特别关注了中国的军事力量和防御体系,他发现清政府的武装部队如同一群叫化子,不堪一击。清政府沿途特地为使节团举行了很多次示威性的检阅,以向英夷展示武力,但马戛尔尼看出那些可笑的宽衣大袖的国防军,并没有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用的又都是西洋早已抛弃了的刀枪弓箭之类落伍的武器 。
此外,马戛尔尼还注意到清政府的贪污问题已经深入骨髓,科学技术极度落后,社会普遍贫穷不安定 。这些观察为英国日后制定对华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马戛尔尼使团回国后,详细汇报了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这些情报使英国政府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英国日后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参考。马戛尔尼的继任者斯当东在47年后的英国议会中,力主对中国发动战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他在马戛尔尼使团期间对中国的观察和了解 。
2 阿美士德使团的情报收集
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期间,同样进行了大量的情报收集活动。虽然阿美士德使团在外交上同样失败,但使团成员对中国的观察和记录,为英国提供了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和军事状况的最新情报。
阿美士德使团特别关注了中国的沿海防御和军事设施。使团成员详细记录了他们在旅途中所见的炮台、要塞和军队部署情况。这些情报为英国日后制定军事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阿美士德使团还对中国的地理环境进行了详细考察。使团成员绘制了大量地图,记录了中国沿海和内陆的地形、水文和气象情况。这些地图和记录为英国海军日后在中国沿海的行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阿美士德使团的情报收集活动,进一步加深了英国对中国的了解。这些情报使英国政府更加确信,中国的防御体系存在严重缺陷,英国有能力通过军事手段打开中国市场。
3 "阿美士德"号商船的侦察活动
除了正式的外交使团外,英国还通过各种商业和传教活动收集中国的情报。其中最著名的是1832年"阿美士德"号商船对中国沿海的侦察活动。
1832年(道光十二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出一只间谍船,名为"阿美士德"号。一个名叫礼士,化名"胡夏米"的英国人,作为"阿美士德"号间谍船的船主,担任行动的负责人。船上共有70余人,德籍传教士郭士立,化名"甲利",担任译员和医生 。
"阿美士德"号从1832年2月起,从澳门出发,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整整侦查了6个多月。一路上把水道、海湾,甚至要塞炮台都研究得明明白白的,还绘制了航海图,沿途散发《英吉利人品国事略说》等小册子,进行欺骗性宣传 。
郭士立以传教、行医、售药为掩护,四处搜集情报,详细记录了所到之处海防、军事、军备情况,为英国轰开中国大门作积极准备 。他们对于南澳驻军、战船、炮台以及它们的实际情形的调查,是做得十分仔细的,这些军事情报,正是英国侵略者急于想知道的 。
通过这次侦察活动,英国人获得了重要情报:其一,锁定了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港口,这些当时默默无闻的城市,在被迫开放通商后逐渐发展起来 。其二,英国人发现中国的海防体系存在严重缺陷,清军的防御能力远不如英国。
"阿美士德"号的侦察活动为英国提供了关于中国沿海防御的详细情报,这些情报对于英国日后制定军事战略具有重要价值。正如胡夏米向英国政府报告的那样:"中国舰队战船的型号、规格、大小都不统一,就算把1000艘战舰绑到一块儿,都抵御不了大英的一艘战舰。"
4 传教士与商人的情报网络
除了正式的外交使团和专门的侦察活动外,英国还通过传教士和商人在中国建立了广泛的情报网络。这些传教士和商人以各种身份为掩护,深入中国内地,收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报。
英国传教士郭士立是英国情报网络中的重要人物。1831年,郭士立受命以宗教为护符,在中国沿海进行海道测量,地形勘查,绘制航海地图,调查各地物产及商业贸易情况,并搜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情报,而后提供给英国政府 。
郭士立不仅在中国沿海活动,还深入中国内地,收集了大量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的情报。通过航行中的系统观察,他不但完成了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水道的探测工作,而且搜集了上述各地大量的军事经济情报,进而使英国对于清朝政治腐败、军备废弛等也有了十分深刻地认识 。
除了郭士立,还有许多传教士在中国活动,他们以传播基督教为名,实际上是为英国收集情报。这些传教士通过与中国官员和民众的接触,收集了大量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情报,并将这些情报传回英国。
在商人方面,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在中国建立了广泛的商业网络,这些商业网络同时也是情报收集网络。英国商人通过与中国行商的接触,了解到清朝的贸易政策、市场需求、物价水平等信息。
此外,英国商人还通过贿赂中国官员,获取了大量机密情报。例如,英国在浙江的情报负责人郭士立就通过内奸陈秉均来收集情报,情报内容包括清朝各地驻军的人数、年龄、姓名、住址,以及清朝的明哨暗哨和炮台的编制配备等等,甚至连清朝士兵的具体姓名和体貌特征都有。
英国的情报收集工作可谓是细致入微。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清朝的信息,包括派遣传教士、商人、外交官等深入中国内地,收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报。这些人以各种身份为掩护,穿梭于中国的大街小巷,与官员、百姓交流,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们绘制地图、记录风土人情、调查军队部署,甚至连清朝士兵的具体姓名和体貌特征都不放过。
5 情报分析与战略制定
英国对收集到的中国情报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将这些分析结果用于指导其对华政策和军事战略的制定。
通过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分析,英国认识到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腐朽不堪,清政府的统治基础正在动摇。马戛尔尼发现清政府的贪污病菌,已深入肺腑,而贪污和强大是不能并存的 。这些分析使英国确信,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不可战胜的东方大国,而是一个可以被挑战和征服的国家。
对中国军事力量的分析使英国更加坚定了使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的决心。马戛尔尼发现中国的武装部队如同一群叫化子,不堪一击 。郭士立则得出了"有大小不同的一千艘船组成的整个中国舰队,都抵御不了一艘战舰"的结论 。这些分析使英国确信,即使使用相对有限的军事力量,也能够战胜中国。
地理情报的分析对于英国制定军事战略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中国沿海地理环境的详细了解,英国确定了最佳的进攻路线和战略目标。英国海军部档案ADM 1/5566记载,英军战前已制定"封锁漕运、占领舟山"的作战计划,表明军事行动是系统性殖民战略的一部分,而非对禁烟的临时反应 。
此外,英国还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分析使英国了解到中国社会的弱点和矛盾,为英国制定分化和征服中国的策略提供了依据。例如,英国发现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官员普遍存在盲目自大和保守的心态,这使英国意识到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制造清政府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总之,通过对收集到的中国情报的系统分析,英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对华战略。这套战略的核心是:通过有限的军事行动,展示英国的军事优势,迫使清政府屈服,从而打开中国市场,实现英国的经济利益。这一战略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并决定了战争的基本走向。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