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造像,是雕塑或铸造佛像的简语,习惯用作古代宗教偶像的通称。造像的取材,铜、石、泥、木、瓷不一,尺寸不等,以圆雕为主,也有高浮雕和浅浮雕。古代的佛教造像造型优美、技艺高超,是我国雕塑工艺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转自:天津日报
造像,是雕塑或铸造佛像的简语,习惯用作古代宗教偶像的通称。造像的取材,铜、石、泥、木、瓷不一,尺寸不等,以圆雕为主,也有高浮雕和浅浮雕。古代的佛教造像造型优美、技艺高超,是我国雕塑工艺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发现的最早的佛造像是北魏时期的作品。上世纪70年代,在今滨海新区娘娘河疏浚工程中,陆续出土了13尊青铜造像,有的錾刻有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北魏永平四年(511)等年款。造像都是佛和菩萨像。其中最大的一尊释迦牟尼佛立像,由佛座、佛像、背光三部分组成,通高42厘米。释迦头梳螺髻,身披通肩大衣,站于莲花台上,身后立背光。背光正面刻顶光、坐佛、舍利塔、火焰纹等图案,背面刻双塔和佛像,花纹繁缛细致,刀法洒脱流畅,工艺精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佛座上刻有铭文:“延兴五年(475)正月十六日,王徐兄弟为亡父造像一区,居家大小现吉安,常值诸佛。易达六。”标明了造像的确切年代。另一件弥勒像佛座刻:“永平四年(511)王月丙胜(申)朔,章武县人王灵珍为现存父母、七世父母、合家眷属,造弥勒一区。”如此多的青铜佛像集中出土,表明附近必有佛寺,极可能和《魏书·地形志》所记的章武县大家姑祠有关:“大家姑祠,俗云海神,或云麻姑神。”此大家姑祠记入《魏书》,必定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最为盛行,人们对佛的崇拜极为虔诚,几乎事事都乞求佛的护佑。天津地区出土的金铜造像正是反映了这个为佛教信仰所笼罩的年代。
唐代,燕山迤北地区居住有突厥、契丹、奚、霫等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部落,由于经济生活的差异,以及彼此统治者的贪婪,频频发生战事,包括天津地区在内的区域中百姓难得安宁。有唐一代,佛教在天津地区仍然十分盛行。作为佛教“以像设教”进行偶像崇拜的产物,石雕佛像也在此地区被发现。
1985年4月,在河北区白庙工业区一建筑工地上,于地表0.9米深处发掘出土石刻造像一件,现收藏于河北区文物管理所内。这件石造像高48厘米,宽36厘米,厚21厘米,为佛龛型。龛中雕一佛二菩萨。居龛中主要位置的弥勒佛呈跏趺状,躯体丰满,比例匀称。侍立于左右两侧的菩萨,脸圆腰细,眉清目秀。龛的下方雕有护法狮子等,手法简洁,形态生动。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且具有装饰性。弥勒佛、菩萨、力士、猛兽的身份、性格、职司的不同特点,都得以恰当的表现,既统一,又富于变化。龛的右侧有文字题记:“永徽二年范师元为亡父母造弥陀佛像一躯。”“永徽”是唐朝高宗皇帝李治的年号,永徽二年为公元651年,可见这一造像镌刻于唐朝初叶,造像者为当地居民。
从白庙工业区出土的永徽二年石造像可以证实,佞佛之风在此亦盛,也能从中看出唐代天津地区佛教雕塑的风格和特点。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