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湘大地展新貌,文明新风拂乡村。衡阳县木山村以“党建引领+群众自治”推动丧事简办,让厚养薄葬蔚然成风;邵阳市北塔区苗儿村借 “龙舟精神+积分超市” 激活治理动能;株洲市攸县深挖 “半桶水精神”,以红色文化破解彩礼困局…… 湖南各地以创新举措为支点,多元发力推动
三湘大地展新貌,文明新风拂乡村。衡阳县木山村以“党建引领+群众自治”推动丧事简办,让厚养薄葬蔚然成风;邵阳市北塔区苗儿村借 “龙舟精神+积分超市” 激活治理动能;株洲市攸县深挖 “半桶水精神”,以红色文化破解彩礼困局…… 湖南各地以创新举措为支点,多元发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让文明之花在乡村振兴沃土上竞相绽放,勾勒出“风尚美、产业兴、百姓和”的时代新画卷。
01
衡阳市衡阳县曲兰镇木山村
党员带头守“杠杠” 厚养薄葬入人心
衡阳市衡阳县曲兰镇木山村依托文明实践站,靶向整治白事攀比陋习,通过“党员带头、制度规范、典型引领”三措并举推行丧事简办,推动厚养薄葬成为村民共识。
村“两委”牵头制定《木山村丧事简办实施细则》,精简报丧、守灵等10余项传统丧葬环节,以追思会替代繁文缛节,保留情感仪式的同时杜绝铺张浪费,并实行“五不准一补贴”制度,既划定行为红线,又对经济困难家庭给予误工补贴。
实践中,木山村构建“党建引领+群众自治”模式,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简办,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协调,单场白事可节约5万至8万元。通过积分管理、农资奖励、红黑榜等机制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形成常态化约束。同时,以文明实践站为阵地,通过“道德讲堂”、选树“衡阳好人”、典型案例学习等方式强化宣传,20余场宣讲会和入户走访实现理念全覆盖。自新规实施以来,全村红白事平均花费下降30%,群众负担显著减轻,文明新风尚逐步形成。
02
湘西州吉首市
首辆“定制公交婚车” 引领移风易俗新风尚
近日,一辆新能源公交婚车出现在吉首市区,吸引众多市民目光。车身张贴着新人婚纱照片,车厢内布满大红喜字与彩带,洋溢着喜庆氛围。身着中式礼服的新人与亲友一同乘坐,将幸福传递到沿途大街小巷。
这一创新源于吉首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的主动探索。在政府倡导婚俗改革、弘扬文明新风的大背景下,公司将地域文化、环保理念融入婚礼策划,推出“定制公交婚车”服务,为新婚群体提供了除传统婚车之外的新选择。
选择此公交婚车的90后新婚夫妇表示:传统接亲多是小轿车车队,我们想尝试与众不同、时尚创意的方式,最终选择了公交车作为婚车,公交车一路直达,希望我俩一路相伴。
年轻人对公交婚车的青睐,不仅满足了追求个性化的需求,其“零碳”迎亲方式,还支持了城市低碳环保发展。这一现象有望引导市民转变接亲观念,从传统的“租赁豪车比排场”,转向“温馨节俭重氛围”,助力营造健康文明、节俭朴实的社会新风尚 。
03
邵阳市北塔区田江街道苗儿村
“三招”破陋习树新风
资江畔的邵阳市北塔区田江街道苗儿村,曾是因合村引发矛盾的“问题村”,如今以三把“金钥匙”解锁文明新风,成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
苗儿村以“龙舟精神”凝聚共识,将原两村龙舟队员组建成新龙舟队,在赛事中夺冠增进团结,并结合龙舟文化与各姓氏家训编写《苗儿家训》,以崇孝尚俭等内容引发情感共鸣。
针对红白事大操大办陋习,该村推行“五个一”制度:村规民约明确文明节俭操办原则,红白理事会统管事务,制定每桌不超200元的菜单,限定随礼不超100元,每户限一人聚餐。自2022年以来,51起白事节省超200万元,20起红事节省约40万元。
为激发村民参与,苗儿村创新积分兑换机制,设“文明超市”兑换生活物资、建材,并推出“积分换岗位”,村民可通过参与文明建设获取积分,兑换巡河、保洁等公益性岗位或建材用于院落改造。近两年来,超60户完成院落改造,100余户通过岗位受益,部分示范户年收益达6000元以上。苗儿村以“家训铸魂、制度塑形、积分聚力”,推动文明乡风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04
文明积分 民乐混搭!
益阳市安化县移风易俗群众唱主角
在益阳市安化县仙溪镇仙溪社区,居民自发组建的“仙溪民乐小分队”以乐器演奏、红歌传唱等文化活动,成为当地推动移风易俗的特色实践。过去社区部分居民沉迷打牌,影响文明建设,安化县秉持 “政府引导、居民主导”原则,鼓励社区组建文艺队伍。仙溪社区退休教师与文艺爱好者牵头成立“民乐小分队”,传统乐器演奏吸引众多居民从“牌友”转型为“乐友”,社区活动室也从“棋牌室”变为“民乐课堂”。
安化县探索“文明实践+”模式,整合资源提供场地、乐器支持,引导居民将移风易俗融入文艺创作,如原创曲目《移风易俗振乡村》以方言传递文明理念,深受欢迎。同时通过“文明积分”等机制激发参与热情。目前安化县90%以上社区有类似队伍,培育出200余支群众文化团队,开展千余场活动。2025年,安化县矛盾纠纷率同比降25%,文明新风盛行,基层治理活力提升。安化县以文化活动为纽带,让群众成为移风易俗主体,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动力。
05
湘潭市岳塘区昭山镇七星村
一纸村规绘就七星村乡风文明新画卷
在长株潭绿心核心区的湘潭市岳塘区昭山镇七星村,森林覆盖率达72%,呈现出产业兴、生态美、民风淳的乡村振兴景象。2022年村民代表大会共商共议制定的村规民约,包含17项具体条款,成为治理“金钥匙”。
孝德传承树新风方面,79岁村民李玉奇孝老爱亲,其家庭成为村规民约中赡养条款的生动案例。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关爱老人儿童,本土书法家书写家风家训,引导崇德向善。
宴席简办破旧俗上,村民杨宇响应劝导,简办父亲七十大寿。自新规实施,全村红白事操办费用平均降25%,烟花爆竹燃放减少30%,温馨简约家宴渐取代攀比之风。
绿心产业发展上,全村培育五大特色产业园,如绿加源果园提供多种服务,预计明年小丰产。产业园带动基建升级,提供200多就业机会,樱花节、桃花节带火旅游,30多家农家乐生意火爆,实现“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七星村以文明之力激活发展动能。
06
从“彩礼困局”到“文明新风”
株洲市攸县莲塘坳镇的蜕变与坚守
最近,株洲市攸县莲塘坳镇下田村村民张在举不收彩礼嫁女,成为该镇移风易俗行动的缩影。此前当地高额彩礼风气盛行,2019年下田村因彩礼纠纷退婚案例超10起,部分家庭人情支出占收入三分之一以上。莲塘坳镇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纳入条款,成立红白理事会并制定章程,明确宴席规模、礼金标准等;以屋场恳谈会讲政策、算细账,引导村民转变观念。
在文化铸魂层面,莲塘坳镇挖掘下洞村“半桶水精神”红色资源,将革命年代的纪律智慧转化为基层治理理念,如村委会饮水机留半桶水警示干部“服务满、索取半”,农家乐推行“半份菜”杜绝浪费。同时发挥榜样力量:退休教师廖光明利用文化广场传播国学,曾沉迷打牌的村民周大姐组建舞龙队并参与宣讲,文明实践站还引导青年学习直播带货。
如今,莲塘坳镇通过“破旧立新”破除彩礼陋习,以“红色文化” 滋养文明乡风,推动莲塘坳镇形成婚事简办、邻里互助的新风尚,为乡村振兴奠定精神基础。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