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以基层治理为画笔,绘就民族互嵌式发展新图景,红山区文联路社区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探索出一条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路子。长期以来,这个占地0.8平方公里的棚改回迁社区,曾深陷多重困境:4800名居民涵盖多民族,45.02%的回迁居民无固定收入,缺乏就业技能让“
如何以基层治理为画笔,绘就民族互嵌式发展新图景,红山区文联路社区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探索出一条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路子。长期以来,这个占地0.8平方公里的棚改回迁社区,曾深陷多重困境:4800名居民涵盖多民族,45.02%的回迁居民无固定收入,缺乏就业技能让“农民变市民”仅停留在居住转移,难达经济融入;各族居民虽同住一区,却因缺少文化纽带与交流平台,陷入“空间相邻、心理疏远”的共居不共融困境;社区更面临“无集体经济、无资源统筹、无经济功能”的“三无”难题,资源闲置与需求缺口并存,经济“空壳化”难撑公共服务优化。2024年12月,“石榴联心・同发展”项目入选国家试点,为文联路社区打开互嵌式发展新局。
党建引领:筑牢互嵌“主心骨”
文联路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靠党建搭建坚实治理框架。一方面,打造功能复合型党群服务中心,整合党员教育、便民服务、文化交流等功能,成为各族居民常来常往的互动核心阵地;另一方面,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社区公约与居民守则,通过“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宣讲”等常态化活动,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扎根人心。
针对集体经济空白,文联路社区创新“三办”模式破局:党组织牵头制定发展商业计划书,明确“社区+商业”路径,建立五大运营体系;成立赤峰市首家居委会全资控股的社区企业,以实体化、市场化运营搭建就业创业平台;联动15家企业与“萌芽社会组织”,形成多元协作格局,推动经济从“输血”转向“造血”。同时,推行“1234”工作法,将互嵌目标拆解为“抓1条主线、强2大领域、活3大载体、攻4个方向”的具体任务,让发展路径清晰可循。
双轮驱动:激活互嵌“源动力”
文化为桥,筑牢情感互嵌根基。文联路社区建成红山区首家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引入皮影手作、景泰蓝掐丝等10余项非遗项目,划分体验、展演、展销区,成为各族居民共学文化的“共享空间”。分众化活动覆盖全年龄段:面向青少年开展“非遗进校园”“小小传承人”培育,增强文化自信;针对中年人开设非遗技能培训班,500余人次参训后,118人靠扎染、绒线编织等技能实现灵活就业;为老年人举办皮影观赏、剪纸创作等兴趣班,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鼓励其参与文化活动组织,强化归属感。节庆期间,“同唱一首歌”“春节民俗展演”等20余场活动,吸引居民们参与,在欢娱中拉近心距。
经济为基,夯实物质互嵌支撑。依托社区企业打造创业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嵌入人社服务站,开通40余类服务项目,实现 “线上代办、窗口领办、线下跑办”全覆盖。平台链接36家企业资源,累计发布就业需求3714 条、培训需求1202条,举办招聘会47场次,助力384人稳定就业、118人灵活就业,就业居民人均月增收2000元。同时,构建“传承+创新+变现”非遗产业化生态链,为初创者提供技术指导、产品代销等孵化服务,发展10余项集体经济实体,创作2850余件非遗作品销往全国;通过直播带货、非遗体验游、校企合作及“1+6社区非遗联盟”,推动非遗产品规模化发展,实现“企业得市场、社区得发展、居民得实惠”。
民生兜底:织密互嵌“幸福网”
文联路社区聚焦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以精细化服务夯实生活互嵌基础。在养老服务上,构建“大-小-微” 老龄工作网络,打造180平米的日间照料中心与“健康小屋”,联动辖区16家企事业单位、商铺,提供食堂就餐、家政服务、健康监测等40余项为老服务;孵化“贴心管家”“银龄互助”等服务队伍,申请10余个“互助养老”项目,累计为1400余名各族老年人服务,其中少数民族老年人占比25%,切实破解“养老难”。
针对困难群体,社区成立“小文帮帮团”,通过“社区合伙人”模式引入社会企业与社会组织,提供“公益+低偿”帮扶,累计开展活动70余次,解决居民诉求400余件,解决率100%,投入帮扶资金及物资约70余万元。面对居民反映的出行与用水问题,社区动用集体经济收益,推进道路修缮与供水管网改造,彻底解决512户居民(含86户少数民族家庭)的生活难题。
此外,文联路社区盘活闲置场地,打造民族团结广场、非遗文化长廊等公共空间,引导居民参与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氛围,推动社区从“物理聚居空间”真正转变为“宜居生活共同体”。如今的文联路社区,已实现文化、经济、生活“三维互嵌”,未来将持续优化服务、打造非遗品牌,让各族居民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共享发展成果。
来源:中国红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