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繁花》热播,上海话的独特韵味和海派文化的魅力再度刷屏。而作为海派喜剧的"顶梁柱",上海滑稽剧团也被更多人关注——有传言说这家剧团藏着17位国家一级演员,这究竟是真的?今天我们就来揭秘这支中国最优秀滑稽团体的"王牌阵容",看看这些用笑声滋养了上海人的艺术家
随着《繁花》热播,上海话的独特韵味和海派文化的魅力再度刷屏。而作为海派喜剧的"顶梁柱",上海滑稽剧团也被更多人关注——有传言说这家剧团藏着17位国家一级演员,这究竟是真的?今天我们就来揭秘这支中国最优秀滑稽团体的"王牌阵容",看看这些用笑声滋养了上海人的艺术家们都有谁。
先厘清一个关键信息:传言中的"17人"并不准确。根据公开资料梳理,上海滑稽剧团目前可考证的国家一级演员共12位。虽然数量与传言有出入,但每一位都是实打实的艺术大家,他们的作品早已融入上海人的生活记忆。要了解这些艺术家,得先从剧团本身说起。
上海滑稽剧团的历史堪称一部海派曲艺的变迁史。它并非凭空出现,前身是上海蜜蜂滑稽剧团,1960年划归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改名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滑稽剧团。1963年更名为上海市滑稽剧团,可惜在20世纪60至70年代被迫解散。直到1978年才重新组建,先叫上海曲艺剧团,1985年正式定名上海滑稽剧团,成为上海唯一的国有市属专业滑稽团体[__LINK_ICON]。正是这样的历史积淀,孕育出了一批又一批艺术名家。
逝去的大师:用一生铸就滑稽传奇
提到上海滑稽戏,绕不开那些已经离世的"双字辈"大师,他们中的多位都是国家一级演员,是滑稽戏的奠基人。
严顺开绝对是其中的标杆人物。这位上海本土艺术家不仅是国家一级演员,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更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最经典的作品《阿Q正传》,把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演绎得入木三分,让滑稽戏跳出了"搞笑"的浅层认知,登上了更高的艺术殿堂。后来他在《大宋提刑官》里的精彩表演,又让年轻观众记住了这位老艺术家的功底。2017年他离世时,无数上海观众感叹"少了一位能让人笑中带泪的大师"。
"双字辈"里的童双春同样了不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脚戏代表性传承人,他一生都在为滑稽戏奔走,还获得了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的殊荣。他的《十把扇子》《囧人黄小毛》等作品,既有市井烟火气,又藏着人生智慧,至今仍是剧团的保留剧目。2021年他去世后,在2024年的《笑林盛典》上,剧团还特意通过复刻经典来缅怀他,足见其地位之重[__LINK_ICON]。
还有吴双艺和翁双杰,这两位浙江籍艺术家把异乡当故乡,用作品扎根上海。吴双艺的《满园春色》、翁双杰的《海外奇谈》都是滑稽戏史上的经典,尤其是《满园春色》,在2024年的晚会上被再度复刻,熟悉的桥段依然能让观众会心一笑,这就是大师作品的生命力[__LINK_ICON]。翁双杰作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滑稽戏代表性传承人,还收了个有名的徒弟——小翁双杰,让技艺得以传承。
现役的中坚:扛起海派喜剧大旗
老一辈大师虽已远去,但现役的国家一级演员们正扛起传承的大旗,其中不少人还活跃在当下的影视和舞台上。
钱程如今是上海滑稽剧团的副团长,这位江苏南通籍艺术家早已把上海当成了家。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他的《世界真奇妙》《太太万岁》等作品陪伴了几代上海人的成长。在2024年的《笑林盛典》上,他直言:"独脚戏、滑稽戏是上海喜剧舞台的'土特产',用上海话演绎更接地气",这番话道出了海派曲艺的精髓[__LINK_ICON]。他不仅登台表演,更在推动滑稽戏传承,堪称"台前幕后一把好手"。
看过《繁花》的观众,对陈国庆一定不陌生。这位上海本土的国家一级演员,不仅在滑稽舞台上留下了《滑稽西北风》《阿木林》等经典,还把滑稽戏的表演功底融入影视创作。作为上海市"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他身上的"海派腔调"让角色鲜活立体,也让更多年轻人通过影视爱上了滑稽艺术。
秦雷则是剧团的"艺术智囊",身为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的他,既是国家一级演员,也是创作骨干。《考演员》《世界真奇妙》等作品里,他用细腻的表演和精准的节奏把控,展现了滑稽戏"于细微处见功夫"的特点。他还积极参与曲艺传承工作,经常和年轻演员分享表演心得。
跨界的名家:在不同舞台绽放光彩
上海滑稽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里,还有几位"跨界高手",他们在滑稽戏之外的领域同样成绩斐然。
何赛飞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这位浙江舟山籍艺术家既是国家一级演员,也是越剧表演艺术家,横跨滑稽戏和影视圈。《五女拜寿》里的越剧风采让人惊艳,《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角色又深入人心。她的经历证明,优秀的表演艺术是相通的,而滑稽戏的功底也为她的影视表演增色不少。
顾竹君则是观众眼中的"笑星"代表。2008年她在"笑林大会"上当选"上海十大笑星",实至名归。她的《戏迷嫂嫂》把上海阿姨的鲜活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自带喜感,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滑稽女神"。
徐世利的艺术生涯更是丰富,从南京部队前线歌舞团到上海滑稽剧团,他把说唱艺术与滑稽戏结合,创作出《龙华塔》等特色作品。他还曾担任上海电视台《白相大世界》的策划和主持人,用多种形式推广海派文化,堪称"多面手"艺术家。
小翁双杰(原名宋国华)则延续了师父翁双杰的艺术生命。1986年拜师时,弄堂里挤满追星的观众,场面比现在的偶像见面会还热闹[__LINK_ICON]。如今身为国家一级演员的他,擅长独脚戏的"做"派,夸张又卡通的动作总能逗笑观众,《毛毛雨》《刀枪不入》等作品让老一辈的技艺得以延续。
胡晴云则在滑稽界和影视圈之间游刃有余,《雪花与秘扇》《向左走,向右走》等影视作品里,她用自然的表演让更多人认识了滑稽演员的多元可能性。
这些国家一级演员,有的已经离世,有的仍在舞台发光,他们用作品证明了上海滑稽戏的生命力。虽然12人的数量与"17人"的传言不符,但每一位都是海派文化的瑰宝。从《阿Q正传》到《繁花》,从剧场舞台到影视屏幕,他们用笑声记录时代,用技艺传承文化。正如钱程所说,滑稽戏来自民间,也根植于民间,这些艺术家们正是扎根民间的"笑的使者"。下一篇我们将更深入地聊聊他们的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看看这些笑声里藏着怎样的上海记忆。
来源:赛车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