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故事原型:朱枫至死不知,阿菊没为她收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6 17:13 1

摘要:一张泛黄的旧照片,揭开了一段被尘封的母女情仇。当85岁的女儿面对询问,冷冰冰地说出“她是共匪,跟我没关系”时,谁又能想到,她们曾经亲密无间?

一张泛黄的旧照片,揭开了一段被尘封的母女情仇。当85岁的女儿面对询问,冷冰冰地说出“她是共匪,跟我没关系”时,谁又能想到,她们曾经亲密无间?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45岁的朱枫身中七弹英勇就义。就义前,她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人民万岁”。

这位坚定的革命者心中或许还惦记着在台的养女阿菊。她万万没想到,自己视如己出的女儿,不仅未替她收尸,更在几十年后断然否认她们的母女关系。

更令人唏嘘的是,朱枫赴台最初就住在阿菊家中。她精心为女儿挑选项链,给外孙准备长命锁,甚至主动承担全家生活费。阿菊曾感动落泪说:“有妈真好”。

究竟是什么让一对亲密母女最终形同陌路? 这背后是一个时代悲剧。

朱枫嫁给陈绶卿时,阿菊才7岁。尽管不是亲生,朱枫却将阿菊视如己出,亲手将她带大,母女感情好到让人羡慕。

1946年,阿菊嫁给王昌诚后前往台湾。几年后生下孩子,她写信给在香港的朱枫,邀请母亲来台小住,帮衬照顾外孙。

这时的朱枫已准备回上海与家人团聚,但接到养女来信后,她临危受命,以探亲名义赴台从事地下工作。

朱枫入台后,与阿菊一家同住。她慷慨解囊,送金项链给阿菊,给外孙金锁片,还给女婿王昌诚送了领带。她主动承担全家生活费,甚至带王昌诚做起辣椒面生意,这操作简直不要太暖心。

阿菊对朱枫的依赖显而易见。当朱枫一夜未归,她焦急万分,催促丈夫去保密局打听,斥责王昌诚:“怎么能在妈有危险的时候置之不理?”朱枫平安归来时,阿菊紧紧拥抱她,流露出真挚的母女情。

好景不长。朱枫半夜收听广播的行为引起王昌诚的怀疑。身为电讯所工作人员,王昌诚对这类行为异常敏感。加之当时台湾地区白色恐怖弥漫,他有两个亲戚因与“共党”有牵连而被捕,让他终日惴惴不安。

阿菊也逐渐察觉养母身份不寻常。为保护丈夫和孩子,她最终选择与朱枫决裂,将朱枫所赠金项链和金锁片归还,这波操作着实让人心塞。

朱枫完成任务准备离台时,因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捕叛变而暴露身份。1950年2月,她在舟山被捕,吞金自尽未遂,被押回台湾。

面对严刑拷打,朱枫坚贞不屈。1950年6月10日,她与吴石、陈宝仓、聂曦一同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

03 半个世纪后的真相追寻

时光飞逝,90年代末,朱枫亲生女儿朱晓枫在媒体上看到母亲就义前的照片,开始寻找母亲遗骸。

她原以为阿菊和王昌诚会为朱枫收尸,便多方寻找他们的下落。历经周折,终于找到已85岁高龄、住在养老院的阿菊。

然而当来人提到朱枫时,阿菊直接甩出一句:“朱谌之是共匪,跟我没关系,我们一家都是国民党。”(朱谌之是朱枫的本名)

她否认替朱枫收尸,称丈夫因此事被关押数月,尸体是政府处理的。

看似绝情的话语背后,藏着多少无奈和恐惧?阿菊解释:“主要还是怕影响到我女儿”。在白色恐怖阴影下生活的她,不得不与养母划清界限,甚至改名换姓。

尽管阿菊曾曾写信向“军法局”陈情,希望领回朱枫的遗物和遗骸,并获得同意,但最终却没有去认领,这波操作让很多吃瓜群众直呼看不懂。

直到2010年,朱枫的骨灰才被确认并送回内地,时隔60年后终于魂归故里。

有网友评价说:“阿菊的做法让人心疼,但也是时代悲剧。”还有网友认为:“在那种环境下,阿菊的选择是出于对家人的保护,可以理解。”

朱枫与阿菊的故事令人唏嘘。她们本是一对亲密母女,却因身处不同阵营而渐行渐远。

朱枫为信仰献出生命,是英勇的革命烈士;阿菊为保护家人而否认亲情,是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在时代洪流中,个人命运如浮萍,她们的选择都有着各自的无奈和坚守。

这段尘封的历史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残酷不仅在于生命的消逝,更在于它撕裂了人类最珍贵的情感纽带。如今和平年代,我们更应珍惜亲情无价,不让意识形态割裂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情感。

朱枫的遗骸最终安葬在宁波烈士陵园,而她对信仰的忠诚与母女之间复杂情感,仍引发我们对历史与人性的思考。每段历史都值得我们铭记,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

来源:中土岛SxYd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