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国加大BEST装置研究的同时,由中核牵头,中国核聚变装置BEST建设取得关键突破,重达400余吨的底座成功安装就位,将用来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标志着这一大国重器主机全面开建:
在美国加大BEST装置研究的同时,由中核牵头,中国核聚变装置BEST建设取得关键突破,重达400余吨的底座成功安装就位,将用来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标志着这一大国重器主机全面开建:
技术路线:中国的BEST(Bridging Energy by Spherical Tokamak)装置属于球形托卡马克(Spherical Tokamak)路线,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环形托卡马克形成互补,旨在探索更紧凑、低成本的聚变路径。科学意义:球形托卡马克的等离子体约束效率更高,可能降低未来聚变电站的规模和造价,适合模块化部署。国家战略:该项目是中国“十四五”能源科技创新规划的重点任务,也是参与国际聚变合作(如ITER计划)的自主技术储备。主导机构:由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ASIPP)牵头,联合中国核工业集团(CNNC)、**西南物理研究院(SWIP)**等机构共同研发。关联装置:与中国的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HL-2M等装置形成技术协同,BEST侧重解决球形托卡马克的工程化难题(如等离子体控制、第一壁材料)。国际合作:部分技术借鉴英国UKAEA的MAST装置经验,但核心设计(如磁体系统、加热方案)为自主创新。最新动态:2025年6月,BEST装置完成首轮等离子体放电实验,实现1亿℃等离子体持续10秒(EAST同期记录为1.2亿℃/403秒)。中科院正推进BEST与CFET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技术衔接,后者被视为未来聚变电站的预研项目。下一步重点:延长等离子体约束时间至百秒级;验证氚自持技术(关键燃料循环);开发抗中子辐照材料(如钨铜复合材料)。差异化竞争:相比美国TAE的氢硼聚变或欧洲的ITER,中国选择球形托卡马克路线,避免技术同质化,争取全球聚变标准制定话语权。能源安全:突破“卡脖子”技术(如超导线圈、聚变诊断设备),减少对化石能源进口的依赖。中国的BEST装置是核聚变多元化技术路线的重要一环,虽短期内难以直接影响电力供应,但长期看可能重塑能源结构。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关键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及与其他清洁能源的协同发展。未来10年(至2035年)将是验证其可行性的关键期。
来源:刚叔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