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邓布利多曾说,爱是世间最伟大的魔法。可惜麻瓜的世界,真挚的爱是极其可贵的奢侈品,大多数人无奈接受一个平庸乏味的日常,还要小心人性深处的“伏地魔”伸出的魔爪。
邓布利多曾说,爱是世间最伟大的魔法。可惜麻瓜的世界,真挚的爱是极其可贵的奢侈品,大多数人无奈接受一个平庸乏味的日常,还要小心人性深处的“伏地魔”伸出的魔爪。
这一点,最近几年因为性别议题备受抨击的《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大概感触颇深。
这几天,全球都在“传阅”她的最新“作品”,并为之拍案叫绝。这篇作品,是一封深情饱满的控诉信,控诉对象是《哈利·波特》系列“赫敏”角色饰演者爱玛,内容是爱玛这几年对自己的种种不是。这篇文章也引发了大多数中国读者的议论、共情,不少大V、自媒体博主都在争相引用文中“名句”。
我认为,罗琳此番控诉,之所以能够获得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大多数人的共情,是在于她精准捕捉到了三个关系中令人窒息的画面。而这些画面,你我可能都亲历过、彷徨过,并为之颤栗。
第一个画面是:
我对你付出了真心实意,你却把它变成伤害我的武器。
罗琳在开篇就提及,自己也没有想要那些和自己有过合作的人,就一定要支持她,但是我认为这多少还是有些唯心的。否则,她就没有必要在后面提及自己是怎么关照当年10多岁就出现在电影拍摄现场的小演员,以及在他们成长道路上给予过他们怎么样的支持。
客观的说,罗琳确实对这些小演员付出了真心和实意。这部作品是因为有了罗琳的创作,才有了后面的大卖。这些演员与其说靠自己的实力演绎,不如说是借助了这股东风,获得了后来的名和利。
但是在罗琳被攻击的时候,这些人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就像罗琳自己说的,他们利用了这种自己演出角色的机会,摇身一变成了这部作品的“代言人”,并以此“特权”对罗琳本人“指指点点”。
这就让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你对他们付出了真心实意,给予了他们很多的关怀,但在你出事的时候,他们会以“这是我认识的一个人”“这是我的一个闺蜜”“这是我的一个朋友”或者“我以前共事的同事”,所以“我对他很熟悉”,所以我有资格说道什么,或者顺势踩你几脚的人。
对许多人来说,大致遵循这样的道德逻辑:
过去我对你的好,对你的真心实意,我并不一定求你给予我多大的回报,但至少不希望这些过往成为你反过来伤害我的权利。
这就是罗琳此番获得最广泛共情的“群众基础”。
因为无论《哈利·波特》的小演员怎么讲,他们都无法否认他们的这种渊源,以及他们如何用这份渊源趁势伤害了罗琳。
现在有一种言论,即但行好事、莫问收获,鼓励一个人要不计回报的付出,不要去想别人会怎么反馈你。
我觉得这个观点有点过于“圣人”了。
一个人对别人好,多少会带着一点“功利”的动机,比如期待别人也能对自己好,至少是希望你不要伤害我,最次不能用我对你的好来伤害我。
这种“功利”也不算什么不能摆在台面上的理由,至少那些善待,都是需要真心付出,都是真情真意的。不用为自己对他人有这样的道德期许,感到不好意思。
生而为人,他们也需要有一点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如果不想承担,那就一开始不要接受任何他人的好处。
真的什么都不求的话,恐怕也是被伤害太多之后的自我宽慰而已,而不是真的从一开始就“不在意”。
可是,多少真心,最终喂了狗?让人心寒齿冷?看看罗琳之所以能网罗那么多支持者就明白了。
第二个画面是:
明明是你伤害了我,还要假装关心我痛不痛。
罗琳讲的是,爱玛在一个公开的场合羞辱她,正是这个羞辱让她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而爱玛在此事后,在私底下递了张纸条,表达她的关心,关心她的情况。
罗琳特别点出,明明她们之间有私下的联系方式,干嘛还要通过别人中转纸条,有点刻意让人“知晓”她的“好意”了。
我倒是认为,不管是不是通过他人中转,哪怕爱玛直接发一条这样的“问候”信息,也够让人恶心的。
这种人就是这样想的:
我知道伤害你的人是我,但我又不想为这种伤害负责,所以通过虚情假意对你嘘寒问暖,就觉得自己跟这个伤害没了关系,还可以显得自己很具有人文关怀,很有道德品质。
真是搞笑,如果没有你做出的这些腌臜事,我还需要承受这些痛苦吗?
现实生活中就有这种人。
明明他就是那个原因,他还要装作置身事外,还要说一句“我也希望你能够过得好”。
正反话都被你说了,你还想让我说你什么好?
第三个画面是:
明明你才是决定是否原谅他的人,但他认为是自己宽容大度,是他放过了你。
罗琳和爱玛她们之间的矛盾,已经很多年了。中间相当长一段时间已经“无事发生”,彼此不再打扰。这次罗琳之所以站出来“锤”爱玛,是因为近期艾玛主动提出希望缓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说他们之间没有什么根本矛盾,还希望能够做好友等等。
这其实是站在“上位者”的态度做的表达,意思是说:
我们之间的事情可以过去了,我决定把这一页翻过去了。
笑话!你说过去就可以过去了?
我认为,就是因为这种“上位者”的姿态,引发了罗琳的强烈不满。因为在关系破裂的过程中,她罗琳不是主动伤害对方的人,而是爱玛她们主动伤害了她。
因此“仇恨”要化解,罗琳才是具有主动权的一方,这一点是不能悖逆的。
罗琳要么选择放下、不计较,要么就觉得老死不相往来算了。怎么决定,是轮不到爱玛这个“加害者”来说道的,特别是她从来没有做过正式道歉——真心实意道歉的前提下。
但是,现实生活中就是有这样的人,觉得自己想伤害就可以想伤害,想停止就可以停止,想修复就可以修复关系。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才是掌握关系主动钥匙的人,还把自己放在一个貌似“大度”的位置,要是对方要不原谅自己,就是对方的小鸡肚肠。
罗琳洞穿了她的本质。
实际上这次的主动“示好”,是因为事过境迁、情况有变。爱玛只有选择站队,才能于自己有利。
这根本不是什么回头是岸,不是为了修复关系,而是再一次的投机,就像上次一样,是见风使舵地攻向自己。
这种人,你一旦心软原谅,下次他们还敢。
罗琳的反击,不仅文笔酣畅淋漓,而且攻击力度也恰到好处。
中西方在文化上有很多的差异,对于她们争论的性别问题,我相信很多中国人看不懂,也没兴趣研究和关心,但是罗琳对于上述画面的生动刻画,中西方人民都能理解,因为在我们这里,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也不少见,也最为人痛恨。
这就是罗琳的言论一经转播,便引发巨量的讨论,对于罗琳本人的声援和支持,也是因为她说出了很多人想说但没能如此精准表达的缘故。
当然,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地方是,罗琳的反击本身,给了很多人坚持的底气。
上面这些画面既令人窒息,但有的时候也会让人迷惑,因为那些人擅长伪装,擅长说“漂亮话”,很多人很容易被他们蒙骗,看不清他们这些话的背后,实则是情绪勒索,是虚情假意,是各种形式的PUA。
文艺作品的一大作用是激励人心,但更大的作用是揭露人性。
所谓画皮画骨难画心,罗琳此番就是用她超凡的文艺才华,刻画了人心之卑劣,看清了这些人的真面目。同时,她的厉声反抗,给了很多人以坚定的力量:
你要坚定自我,不能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反过来认为真是自己太计较、太小气。你的伤痛,就是他们的造成的,他们需要为此负责。这一点毋庸置疑。
你早点认清真相,才能早点从苦海之中挣脱出来。
作者 | Arthur Chen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听过许多人的故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500小时,人际整合取向,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历史人文、社会心理学、哲学思想史。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来源:一杯咖啡心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