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取消、驱逐了好些参与亲巴勒斯坦抗议的留学生,原告说这是 “拿思想审查当幌子,打压言论自由”,还违反了宪法第一修正案。
2025 年 7 月的波士顿法庭,正上演一场没人想错过的官司。
原告是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和中东研究学会,被告是特朗普政府,争议点特别直接 。
政府取消、驱逐了好些参与亲巴勒斯坦抗议的留学生,原告说这是 “拿思想审查当幌子,打压言论自由”,还违反了宪法第一修正案。
特朗普政府这边也硬气,说 “我们就是在合法行使决定谁能入境的权力”。
特朗普还特地提了历史,说 “冷战时期美国就有思想筛查,现在得升级,我管这叫极端审查,极端极端的那种”。
其实早在美国刚建国那会儿,也就是 1790 年代,就有过类似的操作。
当时国内党争闹得凶,跟法国关系又紧张,国会直接给了总统亚当斯一个 “终极权力”, 只要他觉得某个外国人 “对美国和平安全不利”,就能随时把人赶走。
亚当斯还抱怨 “法国哲学家太多,学术机构净搅乱社会”。
反对派当然不乐意,说这违宪,但这条法规最后还是悄悄废了,之后一百多年没再用这极端手段。
那时候说白了就是借 “安全” 名义,打压跟自己立场不一样的外国人,跟现在的路数其实有点像。
到了 1901 年,出了个大事 , 总统麦金莱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了。
凶手莱昂・乔尔戈什明明生在底特律,就因为名字 “太像外来人”,全国都慌了,不少人喊 “美国本土没有无政府主义者,都是移民带进来的”。
1903 年政府赶紧立了新法律,给了边境官员权力,能直接拒无政府分子入境,甚至把已经进来的赶走。
1916 年前,有 20 个无政府主义者就这么被拦在了门外。
但那时候美国没什么现代化情报体系,不像德国、俄国还有国际警察组织能交换 “激进分子名单”。
边检官员只能靠盘问 “可疑分子”,盼着人家自己说漏嘴。
1903 年还出了个荒唐事,移民官员听说英国无政府分子约翰・特纳要来美国演讲,居然抓错人,把另一个同名的从船上拽下来审了半天。
真正的特纳呢?从加拿大边境偷偷摸进来,公开演讲完了才被抓。
就这筛查水平,想防住 “危险思想” 也太难了,有点像没头苍蝇乱撞。
1917 年又出了新法律,要求所有入境美国的人都得先拿签证,当时说是 “战时临时措施”,结果 1921 年悄悄变成了永久制度。
美国国务院还专门成立了签证处,在全球严查申请人。
一开始的操作特别原始,如果签证官怀疑某人有 “危险思想” 又拿不准,就会在签证号末尾加 “秘密数字”,提醒边检重点查。
“1 号” 是可能藏了文件,“5 号” 就是思想 “敌视美国”。
那时候年轻的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还高调抓了、赶了好几百激进分子。
本来想这签证制度也就是战时应急,没想到直接成了 “永久项”,这操作也是没谁了。
到了二战期间,签证处的权力涨得更快。
1918 年全处才 17 个人,1942 年就变成 278 人,一年加班时长能到 2.74 万小时。
战争结束后,美洲国家会议上,拉美各国还提议撤销签证互访限制,把西半球建成类似 “申根区” 的地方。
但美国签证处直接反对,内部文件里写着 “我们最关心的是安全”。
这 “安全” 有时候更像个借口,骨子里还是不想放开对入境者思想的管控。
冷战一来,签证处的权力更稳了。
国会参议员帕特・麦卡兰是爱尔兰移民出身,却特别主张 “要保护公共安全,就得把带激进思想的外国人挡在外面”。
1950 年《内部安全法案》出台,这算是 “第二次红色恐慌” 的主要成果,总统否决了还是强行通过了。
这法律规定,只要是属于、支持或者传播 “世界共产主义学说” 的外国人,都能被禁止入境,司法部长甚至能以 “损害公共利益” 为由,把任何非公民赶走。
被这法案拒签的名人,凑一起都能办场 “世界级文化节” 了。
卓别林、毕加索、多丽丝・莱辛、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些响当当的名字都在里面。
还有几千人签证被延迟,学术、国际会议的主办方都快愁死了。
《华盛顿邮报》1952 年就无奈评论 “美国正在变成像俄罗斯一样,国际会议再难举办”。
连马尔克斯这种写出《百年孤独》的作家都被拒,美国天天说的 “文化交流”“言论自由”,在签证审查面前不就成了空话。
二战后二十年里,大概 250 个非公民因为 “激进思想” 被赶走。
但这数字远没反映出实际影响,还有更多人因为别的理由被赶、因为害怕主动离开,或者被官方秘密调查 , 单 1953 年就有 8226 人被查。
就算最后没被赶走,过程里的折磨也够受的。
1951 年华裔海员 Harry Chew 有绿卡,就因为 “损害公共利益” 被拒绝回美国,还被长期关在埃利斯岛,最后靠保释才开始了长达 16 年的申诉,直到 1967 年才获准留在美国。
搞不清凭什么一张绿卡还能被这么折腾,这审查制度有时候真的没谱。
再回到 2025 年波士顿这场官司,其实仔细看就会发现,特朗普政府的 “极端审查” 根本不是什么新东西。
以前是防无政府主义、防共产主义,现在是针对亲巴勒斯坦的立场,换了个审查标的,本质上还是拿签证当 “思想筛子”,想把不符合政府立场的人拦在门外。
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和中东研究学会反对的,也不只是这一次的政策,更是这种延续了上百年的 “思想管控逻辑”。
学术交流本来就该不分立场,留学生因为参加抗议就被取消签证,这不就是在断学术交流的路。
何况美国一直标榜自己是 “学术自由” 的标杆,现在干出这种事,多少有点打自己脸。
从 1790 年代亚当斯的 “驱逐权”,到 1903 年的无政府主义恐慌,再到冷战时的《内部安全法案》。
直到 2025 年的这场官司,美国签证审查的核心从来没变过 , 都是拿 “安全” 当理由,行 “思想筛选” 之实。
那些被拒签的名人、被关押的 Harry Chew、还有现在的亲巴勒斯坦留学生,不过是不同时代里,这套制度下的牺牲品。
美国总说自己是 “自由的灯塔”,但从签证审查的百年历史来看,这 “自由” 从来都是有条件的,得看你的思想、你的立场合不合政府的意。
希望美国能真的正视自己这套制度的问题,别再拿签证当打压异见的工具,毕竟学术交流、文化往来,靠的是包容不是筛选。
来源:游史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