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量的形态塑造着文明的层次与节奏。蒸汽机点燃工业革命,重塑了城市与乡村的脉动;煤炭与石油支撑起全球化与信息化,构建起跨越大陆的工业网络。如今,太阳能以分布式的方式融入建筑与城市生活;可控核聚变的能量升级,也预示着下一次文明的蜕变。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
能量的形态塑造着文明的层次与节奏。蒸汽机点燃工业革命,重塑了城市与乡村的脉动;煤炭与石油支撑起全球化与信息化,构建起跨越大陆的工业网络。如今,太阳能以分布式的方式融入建筑与城市生活;可控核聚变的能量升级,也预示着下一次文明的蜕变。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Nikolai Kardashev)曾提出,文明的发展可以通过可利用的能源总量来衡量。每一次能源跃迁不仅推动生产力的进步,也在改写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同时反映文明对熵的管理——如何将无序的能量引导为可用秩序,是文明得以升级的关键。
早期文明的痕迹储存在物质之中:冰芯中封存的气泡、微小颗粒与微生物,记载着地球千万年的气象历史。随着工业革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冰盖中封存的记忆将呈现新的地质证据。火则承载另一种文明记忆:爱迪生的黑色玛丽——胶片暗室——通过太阳光冲洗负片,光明与黑暗在硝酸基胶片上重新组织能量,让影像得以流动。正如Nadia Bozak在《电影的足迹》(The Cinematic Footprint)中写道:“每一帧电影都是我们文明对太阳的掌控,以我们捕获、提炼并适当利用的化石太阳火——碳的形式——呈现出来。
本期活动《后碳未来:冰与火的文明记忆》聚焦能源转型中文明层次与节奏的变化,呼应《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展览中可控核聚变所呈现的未来文明想象。展览以多件装置为核心,打破科学与艺术的学科边界,将核聚变原理转化为可直观感知的感官体验。同时,本活动也是《后碳:光与热的政治经济学》系列放映及论坛的收官之作。“后碳”系列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呈现,回应太阳能与南方热浪对地景、技术及视觉文化的影响。
本期论坛将放映影片《在冰中,一切都会留下痕迹》(In the Ice, Everything Leaves a Trace),并邀请创作该片的瑞士艺术家Christoph Oeschger,科学文化作家郑军,以及人民大学哲学教授刘永谋,从艺术、科幻与哲学三个维度,共同探讨能源转型后的未来社会与文明形态。
活动日程
时间:2025年10月8日(周三)14:00--16:00
主题:《后碳未来:冰与火的文明记忆》
主持:陈娱(设计理论学者、青年策展人与新媒体艺术家、"后碳"联合策划人)
影片放映:
《在冰中,一切都会留下痕迹》(In the Ice, Everything Leaves a Trace);瑞士艺术家Christoph Oeschger,13分09秒
分享嘉宾:
郑军(科学文化作家,未来学家)
Christoph Oeschger(瑞士艺术家)
刘永谋(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
蔡艺璇(策展人、Black Void艺术家、"后碳"策划人)
扫描二维码预约报名
名额有限
先到先得
影片介绍
《在冰中,一切都会留下痕迹》(In the Ice, Everything Leaves a Trace);克里斯托夫·厄施格(Christoph Oeschger,瑞士),13分09秒
随着北极冰层的消退,曾经难以进入的区域开始向资源开采和领土主张开放。北极正在从一个被浪漫化的荒野,转变为科技、经济与地缘政治的利益场域。
散文电影《在冰中,一切都会留下痕迹》以诗意的视角呈现这些转变,揭示那些原本不可见的东西。它是作家吉安娜·莫利纳里(Gianna Molinari)与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厄施格(Christoph Oeschger)在格陵兰开启的联合研究的首个成果。在那里,他们意识到北极也存在于别处——在管道、显微镜、电子设备和地图中流动。那些在我们想象中依旧未被触碰的荒野,如今已成为全球权力与经济野心的舞台。
分享嘉宾
刘永谋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人工智能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甘肃省飞天学者讲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新近出版著作《智能革命后的世界》《技术治理通论》《元宇宙陷阱》《技术的反叛》等,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210余篇,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吴玉章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分享主题:《能源跃迁、文明危崖与未来人类》
摄影师、电影人、艺术家和出版人。他的独立创作涵盖纪录片的多种形式。他使用电影与摄影进行创作,结合现成影像,并撰写文本。通过将素材与自己的影像拼合,他生成彼此交织、互相影响的平行叙事。
2014年,他与克里斯托夫·纽斯利(Christof Nüssli)共同创立了艺术家书籍出版社 cpress。2020年,他们将该项目拓展为 cpress films,专注于制作艺术家电影。他已出版多部个人作品集,并编辑了多种出版物。2024年,他在赫尔辛基艺术大学(Uniarts)完成博士学位,并与苏黎世艺术大学(ZHdK)合作完成研究。他曾就读于卡尔斯鲁厄艺术与设计学院(HfG)的媒体艺术专业,以及苏黎世艺术大学(ZHdK)的摄影专业。
他的作品曾在温特图尔摄影博物馆、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日内瓦摄影中心、安娜堡电影节和索洛图恩电影节等机构和艺术节展出。
郑军
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心理学是专业主课。郑军创作出多部心理学知识读物,并以突出行为知识为特点。自从1997年发表处女作之后,郑军总计创作出千万字的作品。题材多样,涉猎广泛,形成几大系列,多条产品线。《走向未来》系列包括五部作品:《重建行为科学》、《新科学的使命》、《更好的人生》、《重启科学文艺》和《走向科学文明》。从个体行为出发,分别探讨真善美三个领域的发展趋势,最后从社会整体角度规划人类未来。
分享主题:《新新新能源——奠基未来世界》
活动信息
策划人:蔡艺璇
联合策划人:陈娱、苏磊
主办机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支持机构: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发起机构:Black Void
媒体合作:Meta Eye, Conversazione
蔡艺璇
Black Void主理人/艺术家、设计师、策展人。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与纯艺双学位,关注技术与自然构成的混合生态。其作品《大气炼金术 Twin Cloud》与《生物圈3号 Biosphere 3》获2024流明奖提名、第十届理想家未来大奖及IEEE数据艺术金奖,展出于全国美展、威尼斯军械库、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地,并被央视纪录片介绍。她创立的艺术组织Conversazione于纽约与北京举办数百场讲座与展览,策划展览包括“振动的云层”(设计互联)、“齐物生息”(OCAT)等。研究项目《后碳》关注于能源转型中的地景与文化,并于中央美院讲授“后碳未来”课程。
陈娱
设计理论学者、青年策展人与新媒体艺术家,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博士生,兼任南方科技大学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首席策展人。她长期关注科幻展览、设计未来与艺术科技交叉研究,曾策划“后生命”媒体艺术双年展、“深港城市双年展”科幻板块、“远见·可见”国际作品展、“未来图景”系列展等。2024年,她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米兰理工大学学习,研究成果发表于IASDR、HCII、Anticipation等国际会议,并被SSCI、EI、ACM等数据库收录。
| 关于瑞士文化基金会 |
瑞士文化基金会致力于在国内外推广瑞士当代文化艺术。基金会于1939年由瑞士政府成立,其上海办公室于2010年成立,旨在支持中瑞两国艺术家与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开展项目促进两国在文化领域内知识与经验的分享。目前,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开展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瑞士当代艺术,其中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设计、音乐、文学等众多领域。
| 关于Black Void |
Black Void是一个艺术与科学创作团队,由来自数字媒体、建筑设计、数据科学及音乐背景的创作者共同组成。创作关注于技术与自然共同建立的混合生态,作品通过大数据解析生态事件背后的故事,通过装置回应自然能量的变化,构建起精密工程、无序能量、与神秘自然之间的对话,关注议题包括“云”、“碳”、“光”及“星际生命”等。
关于展览
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一层展厅
展览时间:2025年9月14日-10月12日
主编 / 何一沙
责编 / 吴靖
点赞
推荐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