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30岁就痛风!医生自己确诊痛风后,治疗经历值得所有人学习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6 15:56 1

摘要:夜里,两点。一阵钻心的疼痛猛然袭来,把刚满28岁的林硕从睡梦中惊醒。他回忆到,前一晚与同事聚餐,桌上堆满海鲜、肥肉下酒——畅饮几杯啤酒后,他没太在意脚趾隐隐的不适。凌晨时分,疼痛如骤雨雷鸣,令他按捺不住地在床边来回踱步,脚肿如馒头,穿鞋都成了奢望。家人担心重重

夜里,两点。一阵钻心的疼痛猛然袭来,把刚满28岁的林硕从睡梦中惊醒。他回忆到,前一晚与同事聚餐,桌上堆满海鲜、肥肉下酒——畅饮几杯啤酒后,他没太在意脚趾隐隐的不适。凌晨时分,疼痛如骤雨雷鸣,令他按捺不住地在床边来回踱步,脚肿如馒头,穿鞋都成了奢望。家人担心重重,林硕身为内科医生,脑海却浮现起“痛风”二字——一种他以为属于中老年人的疾病。

可没想到,这一次主角竟轮到自己。他的真实治疗经历,正是中国日益年轻化“高尿酸群体”的一个缩影。你或许习惯了“痛风是中老人才得的病”,但事实早已悄然逆转。有关数据显示,我国20-40岁痛风患者已显著增加,甚至部分20多岁的年轻人反复被急性痛风侵扰。是什么让原本属于“富贵病”的痛风,早早盯上了年轻人?而一位医生亲身走过的治疗路,又有什么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的地方?尤其第3点,很多人都容易忽略……

痛风其实早已不分年龄,年轻人为何中招?

林硕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时,坦言最初并未把尿酸高放在心上。毕业那年体检发现“有点偏高”,随手一放,几年下来,体重竟悄悄飙升20公斤。工作忙碌,常靠外卖、宵夜、烧烤续命,偏爱海鲜、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饮料和酒也没落下。这些“享受”,恰恰给了痛风可乘之机。

事实上,痛风已成为继“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后的“第四高”,按国家风湿病中心调研,20-30岁痛风患者占比已近十分之一。诱发痛风的核心原因,是体内尿酸水平过高——各种代谢失衡、高嘌呤摄入、肥胖、缺乏运动、饮酒都是帮凶。海鲜、动物肝脏、火锅、啤酒、含糖饮料,这些青年人餐桌上常见的“饭搭子”,都使体内尿酸、炎症物质升高。有报告显示,单身年轻人饮食不规律、经常熬夜、久坐缺运动,尿酸水平普遍高于同期人群。

林硕说,他误以为“年轻、身体好就无敌”,其实痛风只需一个“导火索”:一次暴饮暴食抑或熬夜,加上遗传、家族病史,都会令发作风险成倍递增。更要命的是,急性发作时不仅关节剧烈肿痛,反复发作还会造成肾结石、肾损伤、甚至尿毒症。所以,早发现、早管理、早控尿酸,是每一位“高尿酸体质”人士、尤其是年轻人的当务之急。

医生自救全历程:三招逆转痛风,没你想的难

被诊断痛风后,林硕并没有只靠药物压制。他用亲身体会总结几点,改变带来的好处,也许比吃药还重要。

饮食习惯大变革:坚持“低嘌呤、低脂肪”原则。 林硕戒掉了海鲜、动物肝脏、浓肉汤,主食以蔬菜为主,每天补充适量蛋、奶,完全避免啤酒和高度白酒。白开水成了标配,每天不低于2000毫升,尤其睡前、夜间都会主动加饮一杯水,以帮助尿酸排泄,降低肾结石风险。为避免饭局和暴饮暴食陷阱,他学会了“谢绝应酬、选择性参与”,偶有特殊场合只浅尝干红。

规律运动,肥胖体质显著改善。 林硕自述,繁忙排班下难以坚持健身房,于是将日常通勤时间利用起来,能步行就步行——家离医院10公里,有时干脆快走上班。中午则抽空快步走40-50分钟。坚持一段时间,体重回落、腰围缩小。研究显示,体重每下降1公斤,尿酸水平平均可降低10-30mmol/L。这也减少了伴发的代谢综合征风险: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常常与高尿酸并行,长期控制体重、加强运动,对全身健康大有裨益。

科学用药,安全降尿酸。 林硕服用医生推荐的小苏打片(碳酸氢钠)中和尿液酸度、防结石,联合低剂量促排尿酸药(如苯溴马隆),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长期小剂量维持。每3个月复查一次尿酸,始终控制在200-300mmol/L之间,且多年未复发。与此同时,他警惕药物副作用,坚持合理、按需、最小有效量原则,而非自己乱加量。国家权威指南也建议,痛风患者只要长期维持尿酸在300mmol/L以内,既能防止痛风复发,还可逐步溶解体内旧结晶,减少肾损害

林硕强调,并不是“痛风就治不好”,关键是生活方式和长期管理。每当他面对因饮食、酒精或体重管理不到位而不断复发的年轻患者时,都会多一句提醒。

管理痛风,这几点你一定要做到

痛风虽然发作痛苦,但绝非不可控。无论多年轻,做好这些管理细节,对预防与改善都极其关键:

合理饮食:减少海鲜、动物内脏、火锅、啤酒、浓汤等高嘌呤食物,多选蔬菜、淡奶、鸡蛋。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守住低脂、低糖、均衡摄入原则

多喝水,促排尿酸:冬天也别懒,白开水、淡茶都行,平均每天≥2000ml,睡前、夜间各加一杯。

坚持运动,控制体重:规律快步走,每周不少于150分钟,减少久坐。运动减肥,尿酸减负,慢慢让关节、肾脏等器官恢复活力。

规范用药,切忌随意自停:所有降尿酸药物、调理类中医保健都应由医生指导。降尿酸速度要循序渐进,避免猛降引发肾损伤等副作用。

定期复查,早预警早干预:每3-6个月监测尿酸、肾功能等指标,出现红肿疼痛、异常皮疹等及时就医,不拖延。

医学界共识认为,绝大多数痛风病例都能通过规范“降尿酸-调饮食-加运动”达标,无药物缓解期甚至可以扩展到数年之久。别再以为“撑到不疼就万事大吉”,尿酸积存就如滴水穿石,日积月累会引发肾、心血管等多重损害。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诊疗指南2020》

《痛风的早期防治与临床管理》

《痛风患者饮食建议与误区分析》

《内分泌科医生自治痛风经历,值得所有人学习》

来源:鲁老师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