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风一起,脑血管就开始闹脾气。每年9月到次年3月,是脑梗最爱“凑热闹”的时节,不少人还在穿短袖,脑梗已经悄悄登门造访。它来得不吭声,走得不留情,轻则偏瘫口歪,重则命悬一线。医生话说得不重,但字字铿锵:“这三种不舒服,别当是小毛病,错过就是大祸事。”
秋风一起,脑血管就开始闹脾气。每年9月到次年3月,是脑梗最爱“凑热闹”的时节,不少人还在穿短袖,脑梗已经悄悄登门造访。它来得不吭声,走得不留情,轻则偏瘫口歪,重则命悬一线。医生话说得不重,但字字铿锵:“这三种不舒服,别当是小毛病,错过就是大祸事。”
王阿姨,65岁,退休教师,平日里最爱跳广场舞,身体倍儿棒。有天清晨起床,觉得右手有点“笨”,端碗都差点掉了。她以为是“落枕压着神经”,喝了碗姜汤继续去跳舞。
结果两小时后,右腿也开始发软,人一歪,直接倒在了广场上。送医一查,是脑梗,幸亏抢救及时,才没留下严重后遗症。医生说,她早上的“不舒服”,其实就是脑梗前兆。
类似王阿姨的经历,在全国每天都在上演。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超过300万,其中脑梗占了八成以上。而在这些患者中,有将近一半在发病前曾有“警告信号”,只不过大多数人都忽视了。
这些“信号”是什么?第一种是短暂性的肢体无力或麻木,尤其是一侧的手脚感觉不灵光,走路像踩在棉花上。别以为是睡姿不对,这种情况往往只持续几分钟甚至十几秒,就像是脑血管在敲门提醒:“我快堵了!”如果这时候不理,它下一次就不敲门,直接破门而入。
第二种是说话含糊不清,或者听不懂别人说什么。这不一定是舌头打结,很多时候是大脑语言中枢供血不足。就像手机信号差,说话一卡一卡的。有人还以为自己太困,嘴笨了,结果一睡醒,半边脸就不会动了。脑梗不像感冒,不是靠睡能缓过来的。
第三种是突发的视力模糊或双影,甚至短暂失明。别以为是眼睛出了问题,很多时候是脑后方的枕叶缺血,就像电视信号中断,看着看着突然黑屏。有位司机在高速上突然看不清前方,幸好他立刻靠边停车,后来才发现是小面积脑梗,差点酿成车祸。
这些“预警”的出现,其实是大脑在拼命求救。但大脑不会喊痛,它只会用功能异常来表达抗议。你一旦察觉某个动作、语言、视力突然“掉链子”,哪怕只持续几分钟,都不能掉以轻心。有句老话说得好:“病来如山倒,防患如抽丝。”
脑梗真正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它发作时有多猛烈,而在于它的“快、狠、准”。一分钟内,脑细胞死亡近200万个。如果黄金4.5小时内不能溶栓治疗,很多人就再也走不出医院的大门。抢时间,就是抢命!
预防脑梗,靠的不是“运气”,而是“警觉”。家庭中一旦有人出现上述三种不适,哪怕症状消失了,也必须及时就医。很多人死于脑梗,不是因为病情太重,而是因为“拖”字当头。脑梗最怕的不是病,是“我没事”的侥幸心理。
生活中,有三类人是脑梗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患者。这些人就像随身背着一颗“定时炸弹”,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响。尤其是天气忽冷忽热、昼夜温差大的时候,血管容易收缩痉挛,就像水管被冻住后突然开水,最容易爆管。
有时候,脑梗不是一个瞬间的问题,而是生活习惯慢慢“养”出来的。抽烟、酗酒、熬夜、久坐不动,这些坏习惯一旦叠加,就像给脑血管上了锁,迟早会“卡壳”。有人说自己年轻不怕,其实脑梗已经越来越“低龄化”。30多岁的白领猝倒在办公室的新闻,不是吓唬你,是在提醒你。
有个老病号说得妙:人嘛,不能等身体敲锣打鼓才去医院,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有些信号,是你身体在给你写信,只是你懒得拆封。别等到信变成了病,再去后悔当初没读懂。
脑梗和感冒不同,它没有预演,只有现场直播。错过一次,就可能一生落幕。秋风起,脑血管紧绷的“弦”就拉到了极限,咱们不能再当“马后炮”。懂得提前识别信号,才是真正的健康高手。
别让“我以为没事”成为你后悔的起点。记住:手脚不听使唤、说话不利索、眼前一黑,这三个信号一旦来敲门,就别再装作听不见。不是你抗压能力强,是脑子在给你最后的机会。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脑卒中防控指南
3. 《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试行)》
4. 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卒中早期识别指南
来源:中医孙晓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