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大车企纷纷晒出亮眼的预售订单数据,动辄“首日破万”、“72小时突破3万”的宣传令人眼花缭乱。
随着“金九银十”销售旺季的到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新一轮新车发布潮。
各大车企纷纷晒出亮眼的预售订单数据,动辄“首日破万”、“72小时突破3万”的宣传令人眼花缭乱。
然而,面对这片繁荣景象,《经济日报》近日刊发的社论《该给车企订单泡沫挤水分》,却揭露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
部分车企的订单数据存在严重水分,行业正面临一场“数字游戏”的信任危机。
对于仅凭企业的订单数据作为选购新车依据的客户,这种行为是不是一种欺骗呢?
汽车行业的订单通常分为“小订”和“大定”两类,但两者的界定常被车企有意模糊。
小订:消费者支付的意向金(多为500-5000元),可随时退款,转化率通常不足10%。
大定:消费者锁定配置并支付高额定金(1-2万元),合同约束力强,但部分车企仍设置“犹豫期”降低门槛。
问题在于,这些数据完全由车企自主发布,缺乏第三方监管。
某车企内部人士透露:“领导要求‘首战告捷’,市场部就会把可退订单全部计入,甚至提前策划‘小订破万’的营销剧本。”
营销噱头制造虚假繁荣
广告公司与车企合谋,通过限时优惠、KOL造势等方式刺激消费者支付可退定金,营造“爆款”假象。
某新势力品牌此前宣传“24小时订单破2万”,实际上,其最终交付量不足2000台。
经销商“零公里二手车”操作
为完成销量考核,部分经销商未交付车辆便先买交强险,将新车登记为“已售”。消费者提车时才发现自己购买的竟是“二手车”,引发大量投诉。
员工刷单冲业绩
某传统车企要求中层管理者自购或动员亲友下单,然后放弃定金(约5000元/单),以此换取升职资格。这一行为赢得了光鲜的数据,但却导致停车场积压大量“已售未提”车辆。
行业数据失真:虚假订单扭曲供需关系,可能误导政府补贴政策和企业产能规划。
消费者信任危机:2024年某品牌因交付量不足宣传的20%,遭遇大规模退订和舆情反噬。
产业生态恶化:某车企研发负责人坦言:“技术部门预算被砍,营销费用却翻倍,这是本末倒置,也是在扼杀创新。”
面对乱象,相关部门已开始行动。工信部等六部门近期启动专项整治,重点打击虚假宣传;
中汽研正筹建订单数据认证平台,拟推行“锁单率”等更透明的数据指标。
部分车企也开始自我纠偏:
比亚迪、蔚来等不再公布小订数据,转而披露“锁单转化率”;
理想汽车要求经销商上传车主身份证、付款凭证等佐证材料;
行业专家指出,订单注水本质是焦虑型竞争的产物。
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以后,市场已从“增量抢夺”进入“存量博弈”阶段。
“短期看营销,长期看技术。”清华大学汽车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指出,“当补贴退坡、消费理性回归,最终胜出的必将是那些专注三电技术、智能驾驶和用户体验的企业。”
正如《经济日报》所呼吁的,挤掉订单泡沫不仅需要更强监管,更需要车企重建价值坐标系——
毕竟,消费者的真实口碑才是最好的“销量数据”。这场去伪存真的洗礼,或将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走向更健康的发展轨道。
来源:玉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