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父母,在修建院落的时候,就说:“这两间房,给老大,这三间给老二,我们就住旁边......”
在农村,看过很多大院落,住下三代人,三四家人,都没有问题。
很多父母,在修建院落的时候,就说:“这两间房,给老大,这三间给老二,我们就住旁边......”
在城里,一些中年人买房,就特意买大房子,有四个卧室。
买房的时候,开心地说:“这是父母房,这是孩子房,这是主人房,还有客房......”
是啊,血脉情最难得,大家朝夕相伴,也算是珍惜缘分。
父母老了,若有子女相伴,这岂不是“儿孙满堂”的幸福?想起来,都很期待。
结果如何?凡是跟子女住一起的老人,大概率会翻脸几次。
01
唐朝时,张公家里,九代同人住一起,却很和睦。
皇帝感觉到好奇,就跑过来询问,怎么做到如此和气的呢?
张公默不作声,写了一百个“忍”。
张公的家,就成为了“百忍堂”,留下一段佳话。
是的,太多的老人,一开始也想做张公——忍一忍,就是了。
老人和子女住一起,时间长了,到底是忍不住。就算老人忍住了,子女不一定忍得住,儿媳女婿不一定忍得住。
具体的原因,是没有办法说清楚的。
家中的孙子要读书,起得晚了一点。孙子的父母就责备,骂骂咧咧。老人说:“算了,少说几句。”父母就生气了:“还不是你老人家,惯坏了孩子。”
家中买了电视机,老人觉得不好用,认为要换一台才好。子女就觉得,老人这是“不知好歹”。
家里来客人了,老人主动到厨房做饭。子女觉得,这是老人故意这样做,让客人说自己不孝顺,就做给客人看。平时也不见老人做饭。
老人的亲戚来串门,子女很是讨厌。子女认为,家庭是私密空间,老人却以为在农村,左邻右舍都可以串门的。
老人认为,养儿防老,应该要子女给自己生活费。子女赚钱难,看到老人要钱,就气不打一处来:“你自己没本事,指望我干嘛?你又给了我多少?”
原来,导致老人和子女不和睦的,就是鸡毛蒜皮的事情。本可以一笑而过,但是小事情累积起来,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沉重,谁的心里,都形成了一股气。
俗话说:“人心不是一天凉的,树叶不是一天黄的。”
当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老人和子女翻脸了,是两败俱伤,但是受伤更严重的,一定是老人。毕竟,老人对子女的爱,是骨子里自带的,到底“虎毒不食子”。而子女的爱,更多是给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老人。爱的程度不一样,伤害也不一样。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样的道理,不仅符合社交,也符合家庭关系。总是在一起吃吃喝喝的一大家人,彼此都会变成小人,如眼中钉一样。
02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如果条件允许,老人和子女别住一起。
年轻的子女们,在买房的时候,不要想着,打造一间父母房,这就是孝顺。
不管一套房子多大,都逃不过同住一个屋檐的结局。几代人,大眼瞪小眼,怎么会没有矛盾。
人与人的思维层次不同,习惯不同,饭菜口味不同,起居时间不同,都会引发冲突。
如果子女决定买一套一百五十平米的房子,容下几代人,那还不如分成两套买——一套一百平米的,一套四五十平米的。大房子自己住,小房子父母住。花的钱,也差不多,但是居家的效果,好一百倍。
最好是同一个小区,父母和子女都在。这样就方便了照顾,也保持了距离。
在父母可以劳作的时候,就让父母住乡下吧。他们生活自由,对子女还多了牵挂。
老人和子女非要住一起,建议老人做“猫系的人”。
第一,对子女的事情,保持旁观者的态度,不要轻易介入。比方说,女儿和女婿斗嘴,根本不要评判,不要站队。他们吵几句,自然会好。
第二,老人的性格要柔,虚心接受子女的批评教育。新时代,老人在很多方面,确实是淘汰了,不要用经验,去给自己加底气。
人老了,需要常常学习,子女就是你的老师。
有了冲突,老人反思自己,错了吗?万一没有错,事后也不要愤愤不平,丢掉打击报复的心理。
第三,养过猫的人都知道,你对猫不搭理,就坐着。猫受冷落了,反而会走过来,靠近主人的膝盖。这就是说,猫需要一份安全感。老人,就应该给子女安全感。
比方说,平时老人不问子女的情况,但是要察觉到子女的难处。老人在子女特别困难的时候,起码应该有宽慰的话,甚至拿出自己不多的积蓄,给子女挺过去。
别以为,成年的子女,都混得好,都扛起一切。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子女真的太难了。老人传递的温暖,就是子女的安全感。
在距离和感情之中,找到相对的平衡,几代人相处,就容易一点点。
03
每个人都期待对方理解自己,能够帮助自己。但对方又指望谁呢?
感情是互相的,是一起付出,一起得到。
老人,当你想要“养儿防老”的时候,你给子女赡养五六口人的条件了吗?
老人,当你要住在子女家的时候,你看到了子女皱眉了吗?
老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道理就这样。
好的家庭里,一代管一代的态度很明显。子女成年之后,父母就是搭把手的帮助;老人很老了,子女也是搭把手就够了。
久住令人厌,频来亲会疏。
小住乐悠悠,少来还牵挂。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来源:布衣粗食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