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缉令上的身份信息,竟成了未成年男孩破解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钥匙”。在手机店里,他熟练地输入通缉犯的身份证号,试图绕过防沉迷监管。
通缉令上的身份信息,竟成了未成年男孩破解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钥匙”。在手机店里,他熟练地输入通缉犯的身份证号,试图绕过防沉迷监管。
一名未成年男孩在手机店内,正试图用通缉令上的犯罪嫌疑人身份证号及姓名信息进行游戏实名认证,这一幕让一旁的网友目瞪口呆。视频显示,男孩使用手机店试用机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出一份通缉令,上面列出了电信网络诈骗涉案在逃人员的身份证号及姓名等信息。
发布该通缉令的短视频账号附文称“拿去实名游戏”。男孩手上还拿着另一台试用手机,正在输入通缉令中的涉案人员身份证号。
近日,一条拍摄于山东某手机店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关注。一名未成年男孩站在手机店内,专注地操作着店内的试用手机。
他首先在短视频平台上找到了一份通缉令,上面清楚列出了电信网络诈骗涉案在逃人员的身份证号码和姓名。
随后,男孩拿着另一台手机,对照通缉令上的身份信息,一字不差地输入到游戏实名认证界面。
整个过程显得熟练而迅速,显然男孩对这种操作方式并不陌生。
现场拍摄的网友惊讶地表示,如果认证成功,警察很快就会找上门。这段视频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发了广泛讨论和担忧。
针对这一事件,国内某大型平台游戏客服回应称,系统会对实名信息为成年人但疑似未成年用户的账号进行不定期的人脸识别。
若人脸识别结果与实名信息不符,将无法通过验证。
该客服进一步解释,未成年人如果使用自己的身份信息进行实名认证,其账号会受到游戏时间段限制。
如果未成年用户使用成年人的身份信息实名认证,系统会在检测到疑似未成年游戏行为时触发人脸验证。
如果无法通过验证,该账号将被纳入防沉迷管控中。
公开报道显示,此前也有未成年人玩游戏填写实名认证时,竟用被抓的A级通缉犯身份证号。
在社交平台上,有博主发帖请教“小学生如何完善实名认证玩游戏”。
评论区里,有网友直接晒出一张图表,上面列出20多个成年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
有网友主动兜售起身份证信息,“2元,无风险,已成年”“1元,先给后付”。
这些身份信息由于被使用次数过多,在注册游戏时甚至会收到提示:“该实名信息绑定数量超过最大数量”,无法再继续注册。
04 防沉迷系统与规避手段国家新闻出版署早在2021年便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
根据这份“最严防沉迷新规”,所有网络游戏必须接入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认证系统。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严防死守之下,还是存在一些“漏网之鱼”。
除了冒用他人身份信息,还有未成年人通过租号、买号等方式绕过防沉迷机制。
在电商平台,有商家销售“虚拟实名”的游戏账号,换绑后甚至支持充值消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规定,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或者使用骗领的居民身份证的,由公安机关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处十日以下拘留,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从事犯罪活动的,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官方提醒,千万不要效仿,假冒身份证可能会被拘留。
用他人信息注册游戏账号,还可能面临账号所属权问题,在处理账号纠纷时会比较麻烦。
比如,账号一旦不慎被盗想要找回,玩家必须提供包括身份证照片在内的真实身份信息,如果不能提供,则无法找回。
在北京四中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15岁的小徐冒用母亲的身份信息注册登录游戏后,又偷偷用母亲的微信给游戏充值了近5000元。
小徐母亲发现后,起诉要求平台和游戏收款方退还全部充值金额,但未获法院全额支持。
法院认为,小徐绕开防沉迷系统、其监护人教育未严格引导管理未成年人上网行为是充值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在帮助孩子正确用网、养成健康游戏行为的过程中,家长始终是第一责任人。
从租号、买号到冒用通缉犯身份证信息,未成年人为了绕过游戏防沉迷系统可谓“煞费苦心”。
随着技术不断升级,游戏防沉迷系统与人脸识别等技术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但解决未成年人沉迷问题仍需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正如法官所言,“要想切实解决游戏防沉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主要依靠家长的参与和监督。”
来源:屋内闻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