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得从“鸡排哥”说起。一个在景德镇摆摊的大哥,凭着幽默的谈吐、公开透明的制作过程,还有那句“没有科技与狠活”的实在话,一夜之间成了全网顶流。去不了景德镇排队打卡的网友们,馋虫被勾起来了,怎么办?灵机一动,想起了那个曾经遍布街头巷尾的童年回忆——正新鸡排。
这事儿得从“鸡排哥”说起。一个在景德镇摆摊的大哥,凭着幽默的谈吐、公开透明的制作过程,还有那句“没有科技与狠活”的实在话,一夜之间成了全网顶流。去不了景德镇排队打卡的网友们,馋虫被勾起来了,怎么办?灵机一动,想起了那个曾经遍布街头巷尾的童年回忆——正新鸡排。
好家伙,这泼天的流量就这么砸到了正新鸡排头上。据他们自己说,部分门店生意确实回暖了,直播间里主播也赶紧吆喝:“去不了景德镇没关系,欢迎来身边的正新尝尝!” 听上去,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一个躺着就能赢的剧本。
可现实呢?这馅饼,烫嘴。
这波流量像一把双刃剑,把人带来了,也把积压多年的怨气给炸出来了。有网友在小红书上发帖,说自己被“鸡排哥”洗脑,一周点了四次正新鸡排,比过去一年都多。本以为能找到当年的快乐,结果评论区瞬间变成了大型“吐槽大会”。
“除了正新,还有其他干净点的鸡排推荐吗?”一条求助评论,直接把正新架在了火上烤。更绝的是有人调侃:“每次便秘就点它,吃完立刻通畅,比开塞露还管用。”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不好吃了,这是在拿自己的肠胃做实验啊。还有人不敢相信:“它家不是被曝光过很多次了吗?有虫在肉上爬,大家都忘了吗?”
没错,大家没忘。这泼天的流量,更像是一次集体记忆的唤醒,只不过唤醒的不是美好,而是那些年正新鸡排留下的食品安全“黑历史”。
就在五个月前,有消费者说在鸡排里吃出了蛆;去年7月,江西的门店被曝苍蝇乱飞、炸油20多天不换;再往前,湖南的门店后厨被抓拍到老鼠乱窜,直接被查封。在某投诉平台上,关于正新的投诉多达上千条,内容触目惊心:异物、变质、拉肚子……简直就是一部“舌尖上的惊魂记”。
所以,当被“鸡排哥”诱惑来的新顾客,满怀期待地咬下第一口时,等待他们的往往不是惊喜,而是“惊吓”。帖子下面,一片哀嚎:“昨晚刚点,半夜就开始拉肚子”、“我也是馋得不行点了一份,结果窜了一晚上”、“昨天吃完,半夜直接‘喷射’了”。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鸡排哥”的火,火在“信任”二字。他把整个制作过程摊开在你面前,让你看得见、摸得着,这份坦诚就是他最大的卖点。而正新鸡排的溃败,恰恰也败在了“信任”上。当消费者把对“鸡排哥”的信任,错付给了正新鸡排,结果必然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反噬”。
说到底,正新鸡排的今天,都是自己“作”出来的。想当年,它可是下沉市场的教科书,靠着“10元鸡排+酸梅汤”的极致性价比,五年间从1万家店狂飙到2.5万家,风光无限。但规模的急剧膨胀,带来的不是品牌护城河,而是管理的失控。门店开得太密,自己跟自己打;对加盟店的监管形同虚设,导致门店水准参差不齐,食品安全问题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
如今,这虚假的繁荣正在退潮。数据显示,正新鸡排的门店数量从巅峰期的2.5万家,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眼瞅着就要跌破一万大关了。仅今年上半年,就又关了640多家店。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收缩”,而是大溃败。
“鸡排哥”带来的这波流量,对正新而言,不是救命的甘霖,更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它残忍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当你的产品不再过硬,当你的安全底线一再失守,消费者随时可以用脚投票。这波热度一过,人们记住的,不会是正新鸡排的味道,而是那份吃完后“喷射”的痛苦体验。
对一个餐饮品牌来说,食品安全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没有了这个1,再多的门店、再响的名气,最终都只会归零。这次意外走红,与其说是机遇,不如说是正新鸡排最后的警钟。如果再不刮骨疗毒,重塑信任,那下次,可能连被“喷射”的机会都没有了。
来源:@闻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