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教练孙克臣:我的工作不仅是带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6 15:00 1

摘要:北京某健身俱乐部的训练区里,孙克臣正俯身指导学员做侧踢练习:“上面的手向回一拉,立在耳朵外侧,眼睛看手指方向。”话音未落,学员调整姿势,动作瞬间规范了许多。这位被学员称为“宝藏教练”的课程研发主理人,用10余年时间,从健身爱好者成长为行业标杆。他的故事里,藏着

金牌教练

孙克臣:我的工作

不仅是带课

以热爱为引,以专业护航

北京某健身俱乐部的训练区里,孙克臣正俯身指导学员做侧踢练习:“上面的手向回一拉,立在耳朵外侧,眼睛看手指方向。”话音未落,学员调整姿势,动作瞬间规范了许多。这位被学员称为“宝藏教练”的课程研发主理人,用10余年时间,从健身爱好者成长为行业标杆。他的故事里,藏着热爱的力量、专业的坚守,更有育人的温度。

转行:

从“自救”到“引路”

孙克臣与健身的缘分,始于一场“自我救赎”。大学毕业后,他从事销售工作,频繁出差让生活彻底失序:“三餐不定,熬夜应酬,曾经坚持的健身习惯全丢了,看着体重一天天涨,整个人状态特别差。”就在他迷茫时,在北京做健身教练的同学抛来橄榄枝:“你本身爱健身,这行现在发展不错,要不要试试?”

这句建议像一道光,照亮了他的方向。“我一直觉得健身能改变人,既能塑形,更能调状态。”孙克臣当即决定转行,闭关考取健身教练资格证书后,正式踏入这个行业。最初,他从一对一私教做起,手把手教学员握器械、练动作,记录每一次体重变化、体能提升。“看着学员从‘穿不上旧衣服’到‘敢穿紧身衣’,从‘爬楼喘气’到‘轻松跑5公里’,那种成就感比自己健身见效还强烈。”

成长:

从“私教”到“研发者”

做私教的日子里,孙克臣渐渐发现了局限:“一对一能精准指导,但影响的人太少。团体课不一样,大家一起流汗、互相鼓励,那种氛围能带动更多人爱上运动。”为了突破边界,他主动报名团体课认证培训,从动作编排到氛围调动,一点点打磨授课能力。

“我天生爱折腾,对新鲜训练方式特别敏感。”国际上刚推出新的训练体系,他第一时间买来教材自学;流行的斯巴达障碍赛、功能性训练,他拆解核心动作,结合大众需求重组。久而久之,他研发出一系列特色课程:针对上班族的“办公室肩颈修复课”,用简单动作缓解久坐疲劳;面向年轻人的“斯巴达团体挑战课”,通过跨栏、负重等项目激发潜能;还有适合中老年人的“功能性训练课”,侧重平衡与肌肉力量提升。

“不是照搬别人的东西,得‘接地气’。”孙克臣说,比如斯巴达的障碍跑对普通人太硬核,他就把“翻越高墙”改成“台阶跨步”,“既保留挑战感,又不会受伤,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这种“求新又务实”的态度,让他的课程成了俱乐部的“爆款”,预约常常排到两周后。

坚守:

疫情中的“线上突围”

正当事业顺风顺水时,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健身行业遭遇“寒冬”:线下场馆关停,学员流失严重,不少教练转行做了外卖、销售。孙克臣站在空荡荡的俱乐部里,心里却没想着放弃:“学员习惯了跟着我练,突然停了肯定会反弹;而且运动能增强抵抗力,这时候大家更需要引导。”

他把训练器材搬回家,对着手机支架开启了第一次线上直播。“特别紧张,镜头一对准,想好的台词全忘了,只能干巴巴地喊‘一二三四’。”孙克臣笑着回忆,为了克服尴尬,他提前写好脚本,对着镜子反复演练;怕学员在家没器械,就设计“无器械训练”,用矿泉水瓶当哑铃,用椅子练深蹲。

从最初的几十人观看,到后来每场直播上千人在线,孙克臣的线上课堂渐渐有了名气。“有个学员跟我说,每天早上跟着我练20分钟,封控期间都没长胖,心态也好多了。”这句话让他更坚定:“只要能帮到大家,线上线下都一样,热爱的事不能轻易停。”

育人:

专业之外的“温度”

在孙克臣看来,教练的核心不是“教动作”,而是“带人心”。有位学员为了减肥,每天泡在健身房练2小时,却因为一个月没掉秤,急着要节食:“反正练了也没用,不如饿着快。”

孙克臣没有批评,而是拉着她看训练数据:“你看,体脂率降了2%,肌肉量涨了1公斤,虽然体重没少,但身材更紧致了。减脂是3到6个月的长期工程,节食掉的是水分和肌肉,反弹特别快。”他重新为学员调整计划:减少训练时长,增加蛋白质摄入,每周加一次“快乐训练”(比如跳操、打拳)。半年后,学员体重回到理想状态,还养成了健康的饮食习惯:“孙老师不光教我练,还教我怎么生活,这才是真的负责任。”

这种“温度”,学员们都看在眼里。赵丽红跟着他练了3年,从“肩颈僵硬”到“能做一字马”:“他讲动作特别细,连呼吸节奏都教,还开发了好多新课程,从来不重复,跟着他练永远有新鲜感。”赵辉则说自己“被发掘了潜能”:“以前我连10个俯卧撑都做不了,现在能跟着他完成团体挑战,才发现运动这么快乐,自己比想象中强多了。”

使命:

做“全能”的健身引路人

孙克臣的专业,不止于授课——他从未放弃自我提升。工作再忙,每天雷打不动练1小时,跑步、力量、拉伸一个不落;曾代表中国参加健身跑亚洲锦标赛,和团队拿下团体铜牌。“教练自己都不运动,怎么说服学员?”他说,自己的身体就是“活教材”,“学员看到我保持得好,才会相信训练的价值。”

如今,他仍在不断“充电”:学习康复医学,帮学员解决运动损伤;研究营养学,为不同体质的人定制饮食建议;甚至考了心理学证书,疏导学员的“健身焦虑”。“现在大家需求越来越全面,只懂动作的教练走不远。”他的目标是成为“全能教练”:“既有私教的精细化指导能力,又有团体课的感染力,还懂康复和营养,这样才能帮到更多人。”

对于想入行的年轻人,他总说:“别只盯着‘赚钱’,得真热爱。保持初心,不断学习,看着学员因为你变得更健康、更自信,那种满足感,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

傍晚的俱乐部里,孙克臣的团体课刚结束,学员们围着他问“下周练什么”,他笑着一一回应,眼里满是光芒。从销售转行的迷茫青年,到学员信赖的金牌教练,孙克臣用10余年证明:健身教练从来不是“体力活”,而是用热爱点燃他人、用专业守护健康的“良心活”。而这份坚守,正是这个行业最动人的底色。

来源:CETV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