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集采“里程碑”转向 深入挖掘“反内卷”机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6 04:00 1

摘要:9月20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发布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文件,明确第十一批集采将于10月21日在上海开标。根据文件中披露的采购品种范围,本轮集采覆盖55个品种、162个品规,涉及抗流感药物、肾病治疗创新药等重点领域,剂型涵盖口服常释剂型、吸入剂、外用贴剂等。

本文首发于9月27日第9期杂志

9月20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发布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文件,明确第十一批集采将于10月21日在上海开标。根据文件中披露的采购品种范围,本轮集采覆盖55个品种、162个品规,涉及抗流感药物、肾病治疗创新药等重点领域,剂型涵盖口服常释剂型、吸入剂、外用贴剂等。

此前7月15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启动第11批药品集采工作,相应的集采优化措施也同步提出。彼时资本市场对集采政策调整反应迅速,多家仿制药企股价上涨。

本次集采方案制定和修改过程中,充分遵循了“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其中一大亮点在于优化价差控制“锚点”:为保证公平,本次集采继续对中选价差作一定控制。为防范个别企业报出异常低价“熔断”其他正常报价的企业,导致整个品种的中选价过低,本次集采优化了价差控制“锚点”的选择,不再简单选用最低报价。这意味着,此前集采中“一片药降到几分钱”的现象恐难再现。

集采在降低药品价格的同时,也给药企带来了不同的机遇和挑战。部分仿制药企开始积极转型,开启仿创结合的新征途。结合多家券商和分析人士观点,本轮医药“反内卷”的主要受益板块集中在医疗器械等高值耗材这种过去因集采受损较大的领域。长期来看,利好创新能力强、行业地位高的创新药企。

另一方面,经历前期热炒,部分创新药个股已处于估值较高位,投资者需从长期投资角度耐心关注,规避短期追高买入的风险。

利好两大领域

市场多方认为,集采领域的“反内卷”主要影响的是医疗器械等高值耗材领域

高值耗材领域自2020年起成为集采重点,截至2025年,集采覆盖率已较高,如人工关节、冠脉支架、骨科耗材等品类均已完成多轮集采。医疗设备领域的集采也加速推进,CT、DR等基础设备及部分高端设备纳入集采范围。

同时,第十一批集采规则优化,避免企业过度低价竞争,保障产品质量与企业合理利润空间。对于具有成本优势、产品质量过硬的仿制药企业而言,不再被迫压价至成本以下,有望凭借合理报价中标,扩大市场份额,改善盈利能力,尤其在心血管、抗感染等集采大品种领域的企业受益明显。

此外从长期来看,集采政策的完善促使医药行业健康发展,在此之下,创新能力强、行业地位靠前的大型创新药企有望得到更多助力。

江海证券认为,集采政策优化促使企业向创新转型,推动行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行业整体来看,创新驱动与国际化成为发展主基调。随着政策对创新药支持力度加大,以及国内药企研发实力提升,创新药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增强。同时,集采常态化下,行业加速洗牌,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在此背景下可聚焦两类企业:一是具备强大研发实力、多元化产品管线及国际化布局能力的创新药企业;二是集采受益企业,需重点跟踪这类企业的集采中标情况、产品价格策略及市场份额变化。重点可关注科伦药业、京新药业、复星医药等。

截至2025年上半年,科伦药业创新研发管线共布局30余项,以肿瘤治疗为主,覆盖乳腺癌、肺癌、胃肠道癌症及妇科肿瘤等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领域。

京新药业聚焦精神神经与心脑血管领域,成品药集采出清、原料药趋稳、医疗器械恢复增长。失眠新药地达西尼上市放量,降脂药小分子Lp(a)抑制剂研发进度领先、具备出海潜力。分析机构认为,公司整体业绩有望保持双位数增速,未来创新药将陆续兑现,带来业绩增量与估值提升。

今年上半年,复星医药已完成2笔对外授权交易,创新转型持续推进。子公司复宏汉霖的HLX22、斯鲁利单抗在多个Ⅱ期、Ⅲ期临床试验中展示出相较于竞品更佳的数据,多个品种具备国内与海外的商业化的潜力。

光大证券称,对资本市场而言,政策底已现,“集采即价格战”的思维已成过去式,但不同公司间将出现长期业绩分化,行业龙头与品牌药企有望受益。新规则下临床口碑佳、产品质量过硬的龙头公司更易获得医院青睐,中选率和协议量确定性更高,比如恒瑞医药、石药集团(01093.HK)、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等。

恒瑞医药是我国制药龙头企业,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7.61亿元,同比增长15.88%;归母净利润44.50亿元,同比增长29.67%;扣非净利润42.73亿元,同比增长22.43%。

上半年,创新药销售收入75.70亿元,同比增长14.5%。瑞康曲妥珠单抗/SHR-A1811(HER2ADC)、艾玛昔替尼/SHR-0302(JAK1)和瑞卡西单抗/SHR1209(PCSK9)等6款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此外,还有6个创新产品的新适应症获批上市。公司2025-2027年预计获批上市创新药及适应症约47项,涵盖肿瘤、自免、减重等多个领域。

石药集团2025年内有望获批7款产品,其中美洛昔康纳晶(术后镇痛)、DBPR108(2型糖尿病)已获批,及提交11款产品上市申请,其中乌司奴单抗、紫杉醇白蛋白Ⅱ、司美格鲁肽、棕榈酸帕利哌酮以及阿瑞匹坦注射液等已申报上市。同时有超20种产品进入II/III期关键临床,包括潜力品种SYS6010(EGFRADC)、双抗KN026与减重药物TG103(Fc-GLP1)。

2025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制药的普坦宁(美洛昔康注射液(II))和安启新(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VIIa)相继获批上市。中信建投称,未来三年(2025-2027年),公司预计将有近20款创新产品陆续获批上市,其中超半数为峰值销售额有望突破人民币20亿元的重磅品种。

警惕短期炒作风险

医疗政策不断完善,是助力行业长期向上发展的重要引擎,但今年以来,资金已大量涌入创新药上市公司,经历过前期上涨后,创新药板块已水涨船高。Wind数据显示,万得创新药指数当前已走到近三年较高位置。

图:万得创新药指数23Q4以来走势

注:截至9月24日盘中

前期,融通基金基金经理万民远分析称,这忽略了创新药企业的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竞争激烈等特点,个别上市公司股价虚高,甚至出现了估值泡沫。

具体来看,创新药通常研发投入大、成功率低,研发周期也动辄十年及以上。即使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最终能否产出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存在高度不确定性。若市场过度乐观,可能忽视研发失败风险,导致估值虚高。

此外,不同创新药企商业化能力有所差异。部分企业虽有创新管线,但缺乏成熟的商业化团队和渠道,难以将产品转化为实际收入。

医药投资应以长远眼光看待,规避短期炒作风险,投资者勿盲目追高买入。

来源:鸽徐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