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拿下”社交媒体?德演员彻实地探访后道出不寻常真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6 13:10 2

摘要:此次行程波彻通过与巴以民众对话,深入观察冲突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在“Ronzheimer”播客中披露了对德国艺术界的尖锐批评。

德国喜剧演员奥利弗·波彻应RTL电视台中东记者拉舍尔·布鲁法布邀请,实地走访以色列及加沙边境地区。

此次行程波彻通过与巴以民众对话,深入观察冲突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在“Ronzheimer”播客中披露了对德国艺术界的尖锐批评。

在加沙地带边境,波彻目睹了持续空袭造成的城市废墟与浓烟,亲耳听到不间断的爆炸声。

这种“战争具象化”的体验使其深刻感受到冲突的残酷性,尤其触发了作为父亲对下一代命运的担忧:“当你意识到这种暴力可能影响孩子的未来时,内心会涌起无法平复的复杂情感”。

尽管未进入加沙,但边境的见闻已让他确信:“这不是新闻报道中的抽象概念,而是真实发生在眼前的人间悲剧”。

波彻着重批评德国艺术界在冲突中的立场偏移。

他指出,2023年袭击发生后短暂出现的“支持以色列浪潮”已被“自由巴勒斯坦”的声浪取代,文化工作者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表达激进立场以获取流量。

这种现象在2025年夏天200名艺术家联署的公开信中达到顶点——该信要求德国政府停止对以军援并实施制裁,署名者包括丹尼尔·布鲁赫、卡罗琳·凯贝库斯等知名人士。

波彻尖锐地将这类行动称为“道德表演”:“他们在乌克兰等议题上总能迅速站队,但面对哈马斯的恐怖主义时却选择性失明”。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立场分化不仅存在于德国。

柏林电影节2024年曾因拒绝明确支持巴勒斯坦而遭遇内部抗议,28名工作人员联名要求官方“立即停火”,并引用海牙国际法院对以色列的指控施压。

类似地,法兰克福书展因被指“偏袒以色列”,遭600多名作家抵制,巴勒斯坦女作家阿达尼亚·希布里的获奖作品甚至被要求撤展。

这些事件凸显西方文化界在中东问题上的认知撕裂。

波彻特别强调哈马斯在社交媒体领域的传播策略。

他指出,恐怖组织通过Telegram等平台实时发布战场画面,利用饥饿儿童等弱势群体形象制造舆论优势。

尽管Meta等美国平台实施“禁止赞扬哈马斯”政策,但这类内容仍通过非英语账号大量传播,且平台对视频类信息的审核存在显著漏洞。

这种“海量未经核实的信息”导致公众情绪被轻易操控,波彻感叹:“当人们看到满屏的苦难画面时,理性思考往往让位于本能的同情”。

美国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耐人寻味。

一方面,其社交媒体平台未能有效遏制虚假信息传播。

另一方面,政府持续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支持——2023-2024年间对以军援达170亿美元,并6次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停火决议。

这种“双重标准”直接加剧了地区矛盾,尽管波彻承认“中东冲突没有简单解”,但他强调两国方案仍是唯一可行选项。

在与巴以民众的交流中,多数人表达了对和平共处的渴望。

然而,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扩张、加沙地带的长期封锁,以及美国对以政策的无原则支持,正不断侵蚀这一方案的现实基础。

2025年9月,美国提出的“20点停火计划”因未纳入哈马斯诉求,被批评为“单边主义解决方案”。

这种缺乏包容性的外交努力,使得波彻对未来局势持悲观态度:“当国际社会仍在用冷战思维处理地区问题时,和平只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波彻的观察不仅揭示了德国文化界的价值困境,更折射出西方在处理复杂地缘政治问题时的系统性缺陷。

在这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中,真正的输家始终是普通民众——正如叙利亚爱书人阿拉·赛义德所言:“当人们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时,文化与和平不过是奢侈品”。

来源:社会观察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