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9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家人都不怎么被咬,就我一到夏天就‘花胳膊花腿’的,难道我血型特殊?”
每年夏天,总有不少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明明待在同一屋檐下,别人好端端的,自己却被蚊子追着咬,赶都赶不走。
是不是血型问题?是不是体质原因?是不是天气太热?
很多人被咬习惯了,也就不深究原因了。但你知道吗?你被蚊子“偏爱”,可能真不是偶然的!
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你被蚊子咬是因为你血甜。”
这句话听起来像玩笑,但它其实从某个角度说对了一半。蚊子确实会根据人体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来判断是否靠近并叮咬。比如:
二氧化碳浓度:蚊子最先靠的“雷达”,是你呼出来的气。你呼吸越快、代谢越旺,吸引力就越强。
汗液中的乳酸:人在运动、紧张或天气炎热时,汗液中会释放大量乳酸和氨基酸,这些正是蚊子“喜欢”的味道。
体温高低:蚊子偏爱体温略高的人,因为这通常意味着皮肤血流旺盛,更容易叮咬成功。
所以,“血甜”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血里有糖”,而是你身体的气味信号浓烈,让蚊子难以抗拒。
别再以为被咬是运气不好,其实你的一些生活习惯,已经偷偷把你推向了“蚊子最爱的VIP”。
汗液中的成分,是蚊子寻找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曾指出,蚊子对乳酸、尿酸、氨类物质的敏感度极高。这意味着:
出汗多但清洁不到位,等于主动发“邀请函”。
尤其是夏季运动后不及时冲洗,体表残留物会让你成为蚊子眼中的“行走蛋糕”。
新陈代谢快的人,呼吸频率高、皮肤温度高、代谢产物多——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让你释放出更多的“吸蚊信息”。
比如:
儿童、青少年(代谢活跃)
孕妇(体温升高、呼吸加快)
经常运动的人群(血液循环强)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孕妇和孩子更容易被咬。
你没看错,穿黑的,比穿白的更招蚊子。研究发现,蚊子喜欢在深色背景中飞行,因为这样更容易找到猎物的轮廓。而浅色衣物反光强,不利于蚊子定位目标。
所以,夏天穿一身黑,不仅热,还可能被咬得更惨。
酒精会让人体血管扩张、皮肤发热,同时通过呼吸释放乙醇气味,这些都让你变得“更香”。某项发表于《国际蚊虫学杂志》的研究指出,饮酒后人体被蚊子叮咬的几率会显著上升,尤其是啤酒。
别怪蚊子太现实,谁让你“酒香四溢”呢?
你可能不知道,并不是所有蚊子都吸血,只有雌蚊子才会叮咬人类。它们不是饿了,而是为了获取蛋白质来产卵。
我国常见的“咬人蚊子”主要有三种:
伊蚊(花蚊子):喜欢白天叮咬,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
库蚊:夜间出没,是传播乙型脑炎的主力。
按蚊:能传播疟疾,虽在我国已基本控制,但仍需警惕跨境输入。
这些蚊子不但烦人,更可怕的是它们可能携带致病病毒。根据国家疾控局数据,我国每年仍有零星登革热、乙脑病例报告,高温高湿地区尤为突出。
很多人被咬之后,第一反应是挠。但其实,蚊子叮咬留下的不只是“包”。
蚊子吸血时会注入一种抗凝血唾液,这其中含有大量异种蛋白,容易引发过敏反应。轻者红肿、瘙痒,重者甚至出现:
蚊虫性皮炎:皮肤大片红斑、水疱,反复抓挠可感染。
过敏性休克(极少见):严重过敏体质者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等症状。
传播疾病:如前文所述,部分蚊种可传播病毒性疾病。
所以,别再觉得“挠一挠就好了”,如果红肿超过48小时不消,或出现发热红疹,应及时就医。
说到防蚊,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点蚊香、用驱蚊液。但其实,真正科学有效的防蚊措施,应该从源头+物理+化学多方面入手:
蚊子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中度过。任何静止的积水超过3天,都有可能孵化蚊卵。
重点排查地方包括:
花盆底托
空调冷凝水槽
饮水机接水盘
屋外水桶、废旧轮胎
安装纱窗纱门
睡觉挂蚊帐
户外穿长衣裤
避免黄昏户外活动(蚊子最活跃)
这些传统办法虽老派,却依然实用,尤其适合孕妇、婴幼儿等敏感群体。
含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蚊液:安全性高,防蚊效果强,建议外出前涂抹裸露皮肤。
电热蚊香片:正规产品毒性低,但应避开婴儿床边,注意通风。
植物型驱蚊产品(如香茅油、艾草):效果有限,适合短时间使用。
国家疾控中心曾发布提示:儿童使用驱蚊液时,需避免接触眼口,避免大面积覆盖。
你是不是:
晚上总开灯睡觉?
喜欢穿深色衣服?
运动后懒得洗澡?
喝完酒在阳台乘凉?
家里水盆堆积、杂草丛生?
如果中了两条以上,恭喜你,已经是蚊子的理想目标。与其抱怨“为什么老是我”,不如从今天开始,改变生活习惯,主动与蚊子划清界限。
很多人觉得,蚊子咬一下没什么大不了。但别忘了,蚊子是地球上最致命的动物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蚊子每年在全球造成超过70万人死亡,主要由于其传播疾病。
别等到生病了才后悔,科学防蚊,从现在开始。
参考资料:[1] 国家疾控局:《夏季防蚊灭蚊指南》. 2023年6月发布
[2] 中华预防医学会:《蚊虫叮咬健康科普手册》. 2022年8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邵中医科普讲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