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消费战争”:餐饮人被困在红榜中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6 13:02 2

摘要:10月2日,大众点评“必吃榜”发布国庆长假首日数据:“必吃榜”榜单流量环比上月增幅近两倍,其中上榜小店流量增幅超125%、订单量涨超178%,上榜老店流量涨超130%、订单量涨超190%。

国庆长假,某餐饮商家门口等位的人群

10月2日,大众点评“必吃榜”发布国庆长假首日数据:“必吃榜”榜单流量环比上月增幅近两倍,其中上榜小店流量增幅超125%、订单量涨超178%,上榜老店流量涨超130%、订单量涨超190%。

10月3日,高德扫街榜宣布:上线仅23天,累计用户已超4亿。其中,10月1日,烟火小店线上流量增长300%,高德本地生活餐饮行业订单量同比增长150%,为线下服务业带去数千万客流。

毫无疑问,类似的“榜单”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主力消费人群外出吃、住、行的重要决策参考依据。而相关榜单的运营方,则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满足消费者线下体验的同时,成为实体商家驱动业绩增长的隐形动能。

在安徽合肥,有一家新兴餐饮品牌,因互联网基因而在短短数年间发展崛起,也因汹涌流量而成为时尚餐饮的“当红炸子鸡”。

近日,元新闻记者对话安徽多家品牌餐饮创始人,透过他们与平台合作的现在和过往,揭开流量时代“餐饮红榜”背后的商业逻辑。这场由平台主导的流量盛宴,究竟是餐饮商家的业绩引擎,还是无法摆脱的甜蜜枷锁?

01/全网Vlog,餐饮占一半

不知从何时起,餐饮人集体拍起了Vlog。

餐饮人拍短视频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尤其是涉及到吃的层面,视频能将食物的色相与光泽更直观地呈现在受众面前,这种视觉冲击力往往就是消费的内生动力。

安徽餐饮界,从来不乏佼佼者。

即使是在短视频领域,如老乡鸡创始人束从轩这样的“老骥伏枥”,依然是出圈顶流般的存在。

安徽本土烤鱼品牌“江河里”创始人孙迪最近对于Vlog的拍摄颇有心得。他的“90后董事长”系列Vlog历经一年左右的摸索,已经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并逐步为他树立了“阳光、健康、和善、活力”的个人形象IP。

孙迪的“90后董事长”系列Vlog

9月23日,抖音本地生活官方发布2025年“心动榜”,作为合肥61家上榜餐厅之一,孙迪应邀出席这场活动,并在现场向全国的餐饮同行们作了“在抖音种树”的主题分享。

他在PPT中揭露了“90后董事长”系列Vlog的秘诀:经过超巨量曝光后的个人短视频,已经与“江河里”品牌实现了强绑定,并持续为线下门店进行消费引流。

2022年,江河里便成为进驻抖音本地生活的第一批餐饮商家,并于同年正式开启团购直播。

也恰逢是在此时,孙迪开始试水个人风格的短视频。最初,他尝试“模仿”网络平台上较为流行的“下班后的生活”,并随机选择生活工作中的场景作为主题持续拍摄发布了一段时间,但收效并不明显。

这部分试水的经历,后来被孙迪总结为“失败案例”:无话题、无卖点、完播率不足10%。

“餐饮人出镜拍摄短视频,无非是希望通过打造个人IP与消费者形成互动链接,最终转化为品牌或实体门店的消费”,孙迪告诉元新闻记者,无论是具备品牌公关部门的大型连锁餐饮企业还是个人经营为主的餐饮店,大都是“逼上梁山”,才“转型”成为短视频达人。

02/平台的商业阳谋

餐饮红榜的商业竞逐中,抖音本地生活“心动榜”属于后来者,且大有赶超之势。

2020年,伴随着全民居家的风口,抖音开始布局“本地生活”,充分利用呼应消费者的情绪共鸣,从而占据为线下消费引流的决策入口。

抖音“心动榜”于2024年9月推出,下设当地人常去的“风味榜”、评估店内环境及就餐设计的“氛围榜”、日常聚餐好吃且叫座的“人气榜”。该榜单于每年4月、9月发榜,主要基于抖音用户对餐厅的点赞、评价、收藏、消费及商家在抖音经营行为进行评选。

9月23日最新一期发布的“心动榜”,覆盖城市从今年4月的40城扩大至101城,共3300家餐厅入选。其中增加了不少新兴消费城市,包括桂林、大理、昆明等热门旅游目的地,以及遵义、咸阳等特色文化名城。

覆盖范围的扩张,足见抖音平台的野心。

而9月10日正式上线的阿里巴巴旗下高德“扫街榜”成为这场平台大战的又一位重磅选手,主要依据导航、搜索、到店、收藏等用户行为,结合支付宝芝麻信用分进行评选。

至此,消费榜单之争由过去大众点评的“一家独大”,演变为平台混战的“三足鼎立”

大众点评、抖音、高德相继入局榜单,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榜单已不再是简单的推荐工具,而是重塑本地生活格局的关键变量,其背后是平台对于消费决策入口的激烈卡位。“谁掌握了流量入口,谁就更有机会在本地生活服务中获得先机。”

三方混战的运营逻辑并非没有差异,背后是利用各自平台优势的“商业阳谋”。

抖音“心动榜”主要是依赖用户点赞、评论、团购等互动,通过体验驱动来突出内容效果,“种草、转化”是其底层逻辑;而高德“扫街榜”主要依靠用户的真实导航数据,通过真实的打卡体验来进行传播;大众点评则基于传统的消费后评论,内容更加详实,但信息可能存在不真实的情况。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未来本地生活竞争将呈现“三足鼎立、场景互补”的格局,抖音继续用短视频+直播击穿“种草”环节,向上游掠夺用户注意力和商家营销预算;高德+支付宝凭借地图、出行、支付的高频刚需,抢占“到店”最后一公里的决策与核销;美团+大众点评深耕团购、外卖等全链路履约,用履约壁垒守住交易大盘。

03/多少商家困在流量里?

“在流量的江河里,种草者随波逐流,种树者才能基业长青。”

孙迪在抖音活动现场的分享中,感谢平台进行流量赋能的同时,也隐晦指出了商家如何在流量之争的波谲云诡中“独善其身”。

他提出的理论模型类似于将品牌文化建设类比“种树”:

消费者等待就餐的时间,也是商家“超前服务”的必争之地

与消费者驱动消费的“种草”心理不同,商家要做的是不断夯实自身“种树”的本领,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和流量更像是帮助树木生长的养料,而消费者才是能够让树木存活的土壤,是真正的生存根基。

无独有偶,于9月份在合肥举行外卖品牌战略的安徽本土餐饮品牌“刀板香”,同样是流量时代的获益者。

这家起源于皖南的普通餐饮店,凭借不俗的菜品和环境,被消费者和平台共同托举,成为安徽美食“必吃榜”的常青树。

其外卖业态CEO胡加喜告诉元新闻记者,作为美团平台的核心商家,“刀板香”的品牌知名度已经深入人心。而由他主导的外卖业态,更是通过与美团“卫星店”模式深度捆绑,高度依赖平台的曝光和引流。

“我们每个门店都有总营收占比约24%的平台费用,其中超过一半是配送费用,另有占比约11%-13%左右的佣金和推广费”,胡加喜介绍说,以一家月营收20万元的外卖门店为例,平台佣金和推广费约为2.2万元左右。

虽然外界对于平台佣金比例过高的问题始终存有争议,但胡加喜坚定认为这才是一种平台和商家双赢的合作模式。

今年8月,沿河路上的一家老牌面馆即将搬回旧址,他们过去经营了二十年的老门面经过政府的统一改造升级得以恢复经营。

年过六旬的夫妻二人对当下的互联网推荐平台的团购、代金券等消费模式并不熟稔,甚至并未主动入驻平台,“任由”自家门店的平台评分常年保持在有些惨不忍睹的“3.5分”。

“我们用不好,也用不惯,来店里的都是吃了二三十年的邻里街坊,即使不住在这片了,也还会偶尔回来”,店老板告诉元新闻记者,现在他们儿子已经接手并在城市另一头开出新店,经营状况依旧良好。

效率至上、规模扩张的流量模式之外,信任为本、口碑传播的社区模式依然生命常青。

来源:元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