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哥们领证三个月还没敢告诉他妈,因为怕选媳妇的“一票否决权”当场启动,听上去离谱,可67%的离婚档案里都有同款丈母娘/婆婆的签名,你说怕不怕。
我哥们领证三个月还没敢告诉他妈,因为怕选媳妇的“一票否决权”当场启动,听上去离谱,可67%的离婚档案里都有同款丈母娘/婆婆的签名,你说怕不怕。
我先把丑话丢在前面——所谓帮忙,很多时候就是变着法儿拿遥控器。
北京安定医院的病历本里堆着一堆“听话抑郁”,这些人婚前其实没毛病,婚后被爸妈的关心活活关心到失眠,再关心到嗑药。
数据只是数据,我把身边三个真事儿拆给你听:
A姑娘老公加班晚归,丈母娘一夜连环call,小两口吵到离婚,理由是“我妈不放心”。
B哥相亲成功,他妈嫌女方的爹是干装修的,饭桌上一句“以后拖累我儿子”,婚事直接黄。
C姐生娃后婆婆天天按自己三十年前的老法子灌偏方,娃湿疹烂脸,夫妻去医院排队离婚。
你看,没一桩是天灾,全是长辈“为你好”的人祸。
“三不插手”听着像口号,落到地上其实三句话就能落地:
别替人选配偶——挑对象不是团购,合脚的鞋他自己穿。
别掺和两口子拌嘴——你冲进去站队就是把火星吹成森林大火。
别抢娃带——孙辈不是你延迟退休后的KPI,是你儿子女儿练级的新手村。
如果你已经是爸妈,想插手前先问自己:我是担心孩子,还是害怕自己“失去价值”?
北京一家咨询公司的新业务叫“婚姻边界治疗”,一小时一千块,排队到半年后,说白了就告诉你:把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报个老年模特班,去川西自驾,都比盯监控摄像头有效。
杭州还有对小夫妻拉双方父母一起拍“家庭宪法”短视频:谁跨红线谁请全家吃火锅,两代人居然真签字按红手印,播放量百万,弹幕清一色“求同款爸妈”。
至于年轻人,招数更多:有人干脆隐婚,朋友圈屏蔽爸妈,酒席推迟一年;有人给爸妈推线上家长课,听完自动学会闭嘴,我妈学了三节就戒掉了每天三通电话的“查岗瘾”;最妙的是“共享日历”,周末标红“夫妻独处”,老人一看灰色禁区就懂了,比吵架省嗓子。
别怕硬气会把关系撕破,我同事她妈原来管到套套品牌,后来女儿一句话:“妈,你要再提建议,孙子跟你姓我不管。
”老太太当场安静,半年后发现跳跳广场舞比指挥儿女爽多了。
说到底,边界不是冷酷,是给所有人喘气儿的缝儿。
把那句酸溜溜的鸡汤掰开了,就是:我爱你,但我得先过我自己的日子。
来源:愉悦的葡萄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