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全球还在为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时间表争论时,一家中国企业已在其核心材料领域实现技术破壁与市场卡位——永鼎股份通过子公司东部超导,以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叩开了核聚变产业的大门,更在全球竞争中构建起“技术+成本+产能”的三重壁垒。
当全球还在为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时间表争论时,一家中国企业已在其核心材料领域实现技术破壁与市场卡位——永鼎股份通过子公司东部超导,以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叩开了核聚变产业的大门,更在全球竞争中构建起“技术+成本+产能”的三重壁垒。
一、核心产品:核聚变磁体的“钢筋铁骨”
永鼎股份的王牌是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分为YBCO和REBCO两大系列。这类材料采用IBAD(离子束辅助沉积)+MOCV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的复合工艺制备,其临界电流密度可达1毫安每平方厘米,在20特斯拉的强磁场环境下仍能稳定载流,性能指标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更关键的是其磁通钉扎技术专利,这一技术可显著提升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使其通过中科院权威认证,并成功进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等重大项目供应链。2024年其产能达2000公里/年,2025年底将扩至5000公里/年,远期目标直指2万公里/年,产能规模的快速扩张为其市场统治力奠定基础。
二、市场卡位:从技术验证到商业落地的全链路渗透
在应用场景上,永鼎的超导带材已实现多维度覆盖:
- 国际项目:供货ITER磁体馈线系统;
- 国内科研:应用于合肥BEST实验装置、中科院“洪荒70”项目;
- 商业合作:为星环聚能、能量起点等商业聚变公司提供材料支持,2025年相关订单金额已超5000万元。
其市场地位的稀缺性尤为突出——作为国内唯一实现百米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量产的企业,良品率超90%,成本较国际同行低60%,这种“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组合使其在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替代。
三、产业逻辑:核聚变商业化的“卖铲人”
永鼎股份的角色类似于核聚变产业的“卖铲人”——不直接参与聚变装置建设,却在磁体材料环节形成垄断性供应。在托卡马克装置中,磁体成本占总造价的40%-50%,而超导材料又占磁体成本的大半,价值量占整个装置的15%-25%,是名副其实的“卡脖子”环节。
从市场空间看,2025年全球高温超导带材市场规模预计达50亿元,2030年将突破49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60%。永鼎股份2025年相关业务收入有望突破3亿元,毛利率达45%,在聚变产业商业化前夜,其业绩弹性与增长确定性已开始显现。
四、竞争壁垒与成长空间
永鼎的护城河建立在技术、产能、客户三个维度:
- 技术端:授权专利超百项,其中发明专利40余项,全球专利布局处于第一梯队;
- 产能端:从2000公里到2万公里的产能规划,形成规模化成本优势;
- 客户端:绑定ITER、CFETR等顶级项目,同时拓展超导感应加热、核电特种电缆等跨领域应用,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业务协同性——光通信业务与超导业务形成双轮驱动,既分散了单一业务的风险,又在高端制造领域形成技术共振,抗风险能力与成长空间均被打开。
五、行业展望:能源革命中的中国机遇
当前全球核聚变竞赛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在实验堆建设、商业示范堆推进上均处于领先梯队,这为永鼎股份的超导材料提供了确定性需求。短期来看,其超导业务占比仍有提升空间,业绩受研发投入和技术迭代影响存在波动;但长期而言,一旦核聚变商业化临界点到来,其材料优势将迅速转化为市场统治力,成为万亿级能源革命中的核心受益者。
永鼎股份的案例印证了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突围路径——以材料创新为突破口,在全球产业链中抢占战略要地。在核聚变这一决定人类能源未来的赛道上,这家企业的每一步突破,都在为中国的能源自主与产业升级写下注脚。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