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快人心!造谣新郎因临时加2万坠江的几个网民被处理了,网友称应该刑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6 09:29 1

摘要:10 月 3 日,陕西旬阳 29 岁的新郎周某某在婚礼当天情绪失控,从旬河大桥纵身跃入浑浊的江水中。应急、公安等部门冒雨搜救 30 多小时仍无进展,新郎父亲面对镜头只留下一句叹息:“很多事情,种种原因”。

10 月 3 日,陕西旬阳 29 岁的新郎周某某在婚礼当天情绪失控,从旬河大桥纵身跃入浑浊的江水中。应急、公安等部门冒雨搜救 30 多小时仍无进展,新郎父亲面对镜头只留下一句叹息:“很多事情,种种原因”。

谁也没想到,这场尚未落幕的悲剧,已经在网络上被加工成了 “彩礼惨案”。10 月 4 日,旬阳市融媒体刚通报 “新郎因婚礼琐事情绪失控跳河”,网民华某就抢先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消息:“新娘临时加两万元彩礼钱,新郎一气之下坠汉江。听说母亲因伤心过度也跳江了”。

这条凭空捏造的内容像投入油锅的火星,瞬间引爆网络。紧随其后的张某更 “精准” 补充细节:“新郎妈妈同天下午在旬阳大河南也跳了下去”,刘某则用煽动性标题升华主题:“被彩礼压垮的两条人命,到底值不值”。

短短一天内,“2 万彩礼逼死母子” 的说法在多个平台形成传播热潮,甚至有网友开始人肉搜索 “拜金新娘”。

警方 48 小时破案,3 人领行政处罚

就在谣言愈演愈烈时,官方通报给了所有造谣者一记重拳。10 月 5 日,旬阳市融媒体中心发布查处通报,明确指出三点关键事实:新郎跳河与彩礼无关,其母亲根本没有跳江,所谓 “两条人命” 纯属虚构。

公安机关迅速锁定三名造谣者:华某、张某、刘某均为女性网民,通过个人短视频账号发布不实信息。尽管三人编造的内容细节略有差异,但都精准踩中 “彩礼陋习”“亲情悲剧” 等流量密码。

最终,三人因 “扰乱网络空间秩序,造成不良影响”,被依法作出批评教育和行政处罚。

“这处理太轻了!” 通报一出,网友的质疑声立刻刷屏。

有人举例近期河北威县的类似案例:某带货账号靠编造 “18 万彩礼灭门案”,两天发 60 条视频涨粉 2.6 万,播放量超千万,导致遇难司机家属遭网暴。对比之下,旬阳造谣者的处罚似乎难以平民愤。

为啥只罚不刑拘?法律早有明确标准

面对 “应该刑拘” 的呼声,法律界人士给出了清晰解释。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 5-10 日拘留并罚款,但情节较轻的可仅作批评教育或小额罚款。此次旬阳警方的处理,正是基于三个关键判断:

首先,谣言虽传播广,但未引发线下秩序混乱。与台风期间造谣 “死人了” 导致群众恐慌的案例不同,旬阳谣言主要停留在线上讨论层面。

其次,三名造谣者均为普通网民,并非靠造谣引流带货的职业黑产,主观恶意相对较轻。

最后,行政处罚已能起到惩戒效果 —— 类似菏泽网民造谣 “小学附近有人贩子”,最终也仅被罚款 200 元。

但这并不意味着造谣成本低廉。光明网法律解读显示,若谣言造成严重后果,比如导致当事人精神失常或引发群体事件,就可能触犯《刑法》中的 “编造虚假信息罪”,最高可判 7 年有期徒刑。

2023 年广东 6 名女大学生被造谣 “10 万彩礼任选”,涉事博主就因侵犯名誉权被起诉,面临巨额赔偿。

比处罚更该警惕的,是 “带着正义感” 的造谣

此次事件最值得深思的,是谣言为何能迅速传播。金羊网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彩礼陋习向来备受批判,编造这类谣言容易引发共鸣,让造谣者获得正义优越感”。三名造谣者正是抓住了这种社会情绪,用虚构的悲剧迎合大众对彩礼问题的不满。

更可怕的是,这种 “带着正义感” 的造谣正在形成产业链。从河北威县的 “灭门案” 到旬阳的 “跳江案”,造谣者都遵循着 “蹭热点事件 + 编冲突情节 + 扣社会议题” 的套路。他们盗用真实悲剧的外壳,填入虚构的矛盾内核,既规避了无中生有的风险,又能精准收割流量。

截至发稿,旬河的搜救工作仍在继续,周某某的家属还在等待一个结果。而华某、张某、刘某的账号已被依法处理,那些曾经义愤填膺转发谣言的网友,或许该想想:当我们为 “彩礼悲剧” 愤怒时,是否正在对真正的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网络从来不是法外之地,这绝非一句空话。从《治安管理处罚法》到《刑法》,从行政处罚到刑事追责,法律的尺子始终清晰。但净化网络环境,更需要每个网民守住底线:在敲下键盘转发前,多等一等官方通报,多问一句 “这是真的吗?”

来源:文史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