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满月,是中国人文精神中永恒的诗意符号,也是“圆满”最具象的化身。它高悬于夜空,澄明如镜,以圆满之姿静照人间万千悲欢。
前 言
满月,是中国人文精神中永恒的诗意符号,也是“圆满”最具象的化身。它高悬于夜空,澄明如镜,以圆满之姿静照人间万千悲欢。
临近中秋,本次展览邀您步入一场以“满月”为题的传统艺术之旅。从文人墨客的笔墨吟咏,能工巧匠的匠心雕琢,到闺阁庭院的拜月祈福——满月,穿梭于绘画、雕塑与器物之间,不断凝结为一个个具象的“圆”。它既象征宇宙的秩序,也承载人间的祝愿;既是艺术的形态,也是情感的归处。
第一单元〇浑圆之月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
这或许是李白最朗朗上口的作品之一。说起描写月亮的诗,最先想起的往往是这句,抑或是诗仙的另一传世佳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人以孩童般清澈的目光仰望苍穹,将明月比作白玉雕琢的圆盘、仙宫遗落的明镜。这种天真烂漫的想象,不仅捕捉了月轮圆润光洁的形貌,更暗合了中国文化中对“圆”的审美意趣。
玉花边盘
清代 佚名
玉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国自古便有“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圆形象征着天道的完整与循环,是万物周而复始中的平衡状态,是内部充满生机与流动的和谐。在器物的设计与制作中,圆形的运用不止于形式之美,更承载着对完美、完整与和谐的追求。温润的弧度、闭合的曲线,在视觉上给人以安定、舒适、包容的审美感受。
白玉剑首
战国 佚名
正面直径5.9cm
玉
淄博市博物馆
剑首指镶嵌于剑柄顶端的装饰品,多制成扁圆形。玉质剑首多见于贵族佩剑。
玉璧
东周 佚名
直径4.2cm
玉璧是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早期多为素面青玉或绿玉材质,兼具祭祀与权力象征功能。
而月相的盈亏变化,恰恰是这种宇宙观最为直观的诠释——自初生至圆满,再归于沉寂,继而重生,完美演绎了宇宙间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规律。中秋之时,正值一年之中月亮最圆满的一刻,它标志着这个循环的顶点与极致,凝聚了时空的完美瞬间。因此,在传统绘画中,以满月入画从不只是一种自然景致的摹写,更是一种哲思的体现。
仙岩坐月图
宋代 马远(传)
120.1×51.7cm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作描绘危崖斜出,枝丫虬曲,一人独坐岩台,仰首望月,淡墨晕染出云霭朦胧,人物与月形成对角构图。
上下全图
月与梅,同为高洁、孤傲、不染尘俗的象征,二者相配入画,某种程度上是文人精神世界的呈现。梅花于寒冬中绽放,幽香冷艳;月光在夜幕下洒落,清澈澄明。它们共同构筑出一个远离凡俗、精神自足的理想之境。这其中梅又多与满月为伴,大概是因为古人认为中秋时节“阴气正盛,阳气渐收”,而满月的光辉属阴中之阳,最为清澈皎洁,正与梅花凌寒独自开的贞洁之气相通,共同成为一种崇高的精神隐喻。
月梅图
元代 王冕
164.6×94.6cm
绢本设色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此作以淡墨绘出朦胧月轮,浓墨点染嶙峋梅枝,梅梢与月影交错,仿佛暗香浮动的月夜。画面留白处皆成月辉。
上下全图
月梅图
明代 赵从吉(传)
67.0×104.4cm
绢本设色
东京国立博物馆
此作以淡墨烘托圆月朦胧,浓墨写就老梅虬枝,梅梢与月影相映,暗香似透纸而出。
梅月辉映图
明代 陈录
223×57.5cm
纸本水墨
天津博物馆
此作绘皎洁的月光下一树白梅,以独特的染底留白成千万梅花,勾勒点染写就新老枝干,有千条万条、密不透风的视觉效果。
上下全图
不止于梅,月与松树、梨花等物象搭配,也具有相似的意趣。此时若再有鸟兽相配,也往往是安静的、蛰伏的。在莹澈的月辉之下,万物似乎都褪去了白日的喧哗,归于敛息与冥想,世界呈现出一片静谧、圆融的景象。
孤月群鸠图
清代 恽寿平
135x53cm
绢本设色
沈阳故宫博物院
此作以淡墨烘染天穹,一轮孤月悬于枝梢,映照出寒林枯枝的疏朗轮廓。树下数只斑鸠栖宿其间,或蜷首安眠,或警醒窥望,与圆月之孤高形成微妙呼应。
上下全图
银塘晓月图
清代 蓝涛
98cm×47cm
绢本设色
旅顺博物馆
此作描绘了一树在月光下摇曳的梨花,枝上停着一只婉转啼唱的画眉。结合“银塘晓月”的题字,此月似乎为池水中的倒影。
上下全图
另有诗云:“团扇如明月。”团扇本身便因其圆润的造型,成为圆满、团圆、完满的象征。在团扇这一已然极具象征意义的形制之中,再绘满月与梅花,仿佛是圆满之上的又一次叠加,是美好寓意的浓缩。执扇在手,既是揽月入怀,也是持一段清香,更是在盈盈一握间,把握了一份对团圆、美好与高洁品格的向往。
画梅成扇
清代 盖暹
直径23.8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二单元〇光影之月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此作虽然描写的是元宵节而非中秋节,但词中“玉壶光转”这一意象,却以其精微的审美感知,道出了人们对圆满月轮之光的共同想象。他将漫天月光流转、洒落人间的景象,喻为一尊剔透玉壶表面流动的光泽,既写出光线的清澈透亮,又暗含器形的圆润完美。这一联想,体现出词人细腻的观察力和非凡的想象力。
白釉玉壶春瓶
清代 佚名
高24.1cm
陶瓷
玉壶春瓶是创烧于宋代的一种瓷器器形,其名可能源于唐代诗人司空图《诗品·典雅》中的“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原用于盛酒,后来逐渐演变为陈设观赏器和插花雅器。
月白釉花瓶
清代 佚名
高17.8cm
陶瓷
玉壶,并非专指玉质之壶,而更多指向如玉一般温润含蓄的光泽感。这种对玉质光泽的推崇,深深烙印于中国的器物美学之中。
中国传统色系中,专有一色名曰“月白”,它并非纯白,而是在白中透出浅淡的蓝或青调,清冷、静谧而高雅,恰似郎月之底色。钧窑的匠人便烧制了著名的月白釉,其釉色温润沉稳,幽然如一汪凝固的月华,呈现出“似玉非玉而胜似玉”的精妙质感,正体现了中式美学中不以鲜艳夺目为尚,而推崇微妙、含蓄、内在莹润之美的高级趣味。
月白釉缸
清代 佚名
陶瓷
台北故宫博物院
月白釉瓶
清代 佚名
27.4x18.5cm陶瓷
不同于西方式绘画对光源、明暗和投影的写实性追求,中国传统绘画并不直接描绘“月光”本身,而是致力于营造“月光”所生成的整体氛围与心境——那是一种弥漫在天地之间,清澈、通透、朦胧而又明亮的光辉。为表现这种独特的光感,历代画家发展出了一套写意化的绘画语言。
一种最为常见的手法,是在绢素或宣纸上,于预设的月轮位置周围,以淡墨渲染出云霭的层次,通过墨色的对比,中间留白的圆形自然显现为发光体,仿佛月光穿透云层,氤氲漫射,柔和而神秘。
满月黄昏图·苔枝轻雾图
宋代 马远
14.2×9.5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法看似简单,实则极为考验画家对整体气氛的掌控力。它需要与山水、林木、建筑的渲染恰当配合,营造出近处景物清晰明朗、远处景象渐次朦胧消隐的空间效果,方能传达出月夜之下天地一体、苍茫无尽的诗意氛围。
松溪泛月图
宋代 夏圭
24.7×25.2cm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作构图简洁,几棵松树、一只小船、一轮明月,便组合出一幅巧妙的图画。画面大量留出空白,以表现水天的辽阔,用最少的笔墨,画出了深远的意境。
松间吟月图
明代 佚名
144.6×76.3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作绘松荫下,高士独坐对月。林间曲水绕栏,薄雾掩映,一派宁谧之气。右下角石隙,虽署有“马远”款,但就画风论,应出自传承马夏流派的明人之手。
上下全图
另一种手法则更为直接,画家会运用蛤粉等覆盖性较强的白色颜料,直接点绘出月轮。在深邃的夜空或淡墨渲染的背景衬托下,这抹亮白顿时跃然而出,显得格外醒目明亮,仿佛真有一轮明月悬于天际,向人间洒下清冷光辉。
月下把杯图页
宋代 马远
25.7cm×28cm
绢本设色
天津博物馆
此作绘一轮圆月高挂空中,照得天地明亮。画面上的主人,体态轻盈,举止文雅,面如春风,手中把杯迎友,亲密愉快。
月夜归庄图
清代 王翚
155.1×107.1cm
纸本设色
此作以高远构图写月夜山居之境:一轮圆月悬于中天,清辉遍洒,映照峰峦层叠、林木萧瑟。山下溪桥横斜,数人夜归,茅屋数椽隐于幽谷。
上下全图
雪复月夜图
佚名
68×84cm
绢本设色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
此作描绘冬夜雪月交辉之景。一轮孤月隐现云间,与地面积雪互为映照,营造出澄澈而空明的夜境。院舍隐于山林深处,三两人散布其间,为荒寒之境平添生机。
上下全图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画面中,月亮的形象往往并不巨大夺目,而仅作象征性地点缀于画面一角,或隐于树梢,或悬于山巅。这反映的是一种审美意趣:月光之美,不在于其本身被多么精细地描摹,而在于它如何统一整个画面的氛围与情绪。因此,画家真正的功力,体现在对月光下整个场景的构图经营、层次梳理与虚实把控之中,最终让观者感受到那一片无处不在、浸润心灵的清澈与宁静。
第三单元〇传奇之月
水晶宫里桂花开,神仙探几回。
红芳金蕊绣重台,低倾玛瑙杯。
玉兔银蟾争守护,姮娥姹女戏相偎。
遥听钧天九奏,玉皇亲看来。
毛文锡《月宫春》
此词以富丽精工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金碧辉煌的月宫行乐图。词人以绚烂词彩,极写月宫之瑰丽奇幻,构建出一个既神秘又亲切、既遥远又可企慕的空中乐园。这一想象中不可或缺的几个意象是:桂树、蟾蜍、玉兔,以及嫦娥。在古代的图像历史中,很早就出现了在月亮上描绘蟾蜍、兔与桂树的情况。
月亮中的蟾蜍与桂树
西汉 佚名
洛阳卜千秋壁画墓
月亮中的蟾蜍
东汉 佚名
渠树壕东汉壁画墓
欲解古人想象之由来,需从现代天文学视之:地球的强大引力逐渐减缓了月球的自转速度,最终使得月球的自转周期变得和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完全一致,因此无论月球运行到公转轨道的哪个位置,它都刚好转过相应的角度,导致其同一半球始终面朝地球。在朝向地球的这一面上,有一片大面积的阴影,天文学上称之为“月海”。在未有科学仪器的古代,人们仰望夜空,见明月上斑驳暗影轮廓固定,便以其最富想象力的方式予以解读——那左边似一只匍匐的蟾蜍,右侧则既如一只奔兔,又似枝叶婆娑的树冠。正是这种源自观察的象形联想,为月宫神话的诞生奠定了视觉基础。
蟾蜍玉兔纹瓦当
汉代 佚名
直径22cm
蟾蜍在古人的原始信仰中,首重其旺盛的繁殖力,被视为生命繁衍的象征,寓意多子多福。而后,其文化意涵不断延展:其分泌物“蟾酥”为珍贵药材,使之具有了护佑健康的寓意;“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流行后,三足金蟾口衔铜钱,更逐渐成为广为人知的财富象征。
金蟾卧荷图
宋代 佚名
绢本设色
此作画幅虽小,却十分精致生动。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的品格与蟾蜍(金蟾)意象汇集,既得田园悠然,又有吉庆兆祥。
桂树,同样意蕴丰厚。桂树四季常青,其花幽香清远,故常被喻指高尚的品德和不凡的气度。在“吴刚伐桂”的神话中,桂树随砍随合、永生不死,正与月亮盈亏循环、死而复生的规律相契合,成为永恒与不朽的象征。更不必说“蟾宫折桂”一词,自晋人郤诜自喻“桂林一枝”后,便成为科举及第、金榜题名的代称,激励无数士人皓首穷经,以求攀折月宫仙桂,光耀门楣。
月明金粟图
宋代 佚名
21.7×23.8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作绘山间明月一轮,一枝金桂横空而出,香远益清。以折枝花卉配以云月,意境空远,发人幽思。
玉兔的形象则更显灵动。在阴阳五行观念中,兔与月同属极阴,其性柔顺、安静,与月宫清冷幽寂的氛围相合。兔虽同样象征多子,但相较于蟾蜍,其外形更显洁白温顺,故在艺术形象上更多一份纯洁与安详的气质,为人所喜,历代艺术家屡以之为题。
月中桂兔图
清代 蒋溥
99.3cmx435cm
纸本水墨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作以墨笔绘圆月,月中玉兔以干笔写皮毛,焦墨点睛,形象生动可爱。桂树以墨笔绘枝、叶,桂花以桔黄色点染。全图布局紧凑,色墨运用巧妙,极富情趣。
上下全图
桂花月兔图扇页
清代 李世倬
16.7×49.4cm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作绘一只白兔作为画面主体,通过其仰视的目光,可见左上角被桂树叶遮掩的半个月亮。白兔形象生动、造型憨态可掬、隽秀可爱。
青玉嵌宝石卧兔
清代 佚名
高8.5cm,长13.5cm,宽5.1cm
玉石
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玉质,局部黄沁为人工染做。玉兔呈伏卧状,背部、双耳处有数道阴刻线刻画出毛绒质感,口衔灵芝嵌有红宝、碧玺等彩色宝石八颗,颜色明艳洁净,赋予玉兔灵动之感。
最终,所有这些意象在古人笔下不断重组、叠加,共同构筑起那个令人神往的月宫仙境。这一切的想象,实则是古人将自己对生命、永恒、功业、健康、财富的所有美好愿望,都投射于这颗地球最近的邻居之上,使一片荒芜沉寂的星球,变成了一个承载着无限梦想与诗意的、永恒的光明所在。
蟾宫玉兔图
明代 陶成
193.2×106.4cm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两幅明代陶成画兔佳作。此幅画面上青绿山石,流水潺潺,一轮圆月高挂夜空,竹子桂花在风中摇曳,一只洁白的兔子试图抬起前腿拜月祈福。
明代 陶成
193.2×106.4cm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
另一幅绘高大桂树下兔子的不同姿态。其中一白兔前左脚提起,仰头凝视前方,另外两只灰兔旁立,顾盼生姿。兔子造型凖确,生动传神。图中桂树枝繁叶茂,湖石、巉岩岌立,树下绿草如茵,群芳争艳,这可能就是作者想象中的蟾宫景色。
第四单元〇祈愿之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这首千古绝唱,以“婵娟”这一意象,重塑了人们对月亮的审美感知。“婵娟”一词,原用以形容姿态曼妙、容貌美好的女子,自东坡此词一出,便与明月深深交融,成为满月的代称。这一用法,不仅赋予月亮以柔美的人文色彩,更令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月宫中那位仙子——嫦娥。在桂影婆娑、玉兔嬉戏、金蟾蛰伏的广寒仙境里,嫦娥的翩跹身影,无疑是其中最动人的一笔。
月魄菱花镜
唐代 佚名
铜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八瓣菱花形镜,龟形钮,主纹饰区为月宫场景。左上方修长的嫦娥一手持“大吉”方牌,一手持盛桔果盘,凌空飞舞。镜钮下方有一水池,池上方有一“水”字铭文。两旁各有云纹一朵,更添仙气。外区略高,饰一周云朵、花蝶及瑞花纹。 带有月宫图的铜镜广见于中唐时期,颇有铜镜清明如满月、兴福降祉之意。
月宫婵娟纹铜镜
唐代 佚名
直径14.7cm
铜
西安博物馆
铜镜整体呈圆形,该镜的主体纹样为凸雕的嫦娥玉兔月宫图。镜中央为一株枝叶茂盛的桂树,树干连着镜钮生长,树根下方还有刻有一只蟾蜍。左侧为一只灵动站立的玉兔,该兔双耳竖起,前肢执杵呈捣药状。右侧为翩翩欲飞的嫦娥,嫦娥头梳高髻,眉目清秀,双臂开张,衣袂飞扬,似升似腾,婉若惊鸿。整个画面动静相宜,和谐自然,生动美妙。
嫦娥月宫图
宋代 刘松年(传)
29×29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面以工致细腻的笔法,构筑出广寒之景:琼楼玉宇间,嫦娥身姿窈窕,玉兔匍匐,树冠掩映,整体设色雅丽,墨彩交融,既见院体绘画的精密严谨,又透出诗意的空灵渺远。虽有刘松年款识,但从人物的开脸、宫殿的绘制看,应是明、清人所绘。
在传说中,嫦娥原是后羿之妻,因食不死灵药,身不由己,飞升入月,才成为广寒之主。与其他众多美人图一样,嫦娥的形象在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笔下均有所不同。唯一一脉相承的,或许是那份跨越千古的清冷与孤寂。
嫦娥执桂图
明代 唐寅
135.3×58.4cm
纸本设色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此作绘嫦娥裙带飘飘,神形温婉美丽,手持挂花,头部线条圆和流畅,勾染得当,美人风姿毕现。
上下全图
梅月嫦娥图扇页
清代 费以耕;张熊
17.9×52.8cm
金笺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馆
此作所绘嫦娥鹅蛋脸,形象古典秀美,怀抱玉兔,气质娇柔,描绘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美人。所绘墨梅横向出枝,其秀美的花形,成功地烘托出嫦娥清雅脱俗的仙姿佚貌。
嫦娥神话的深入人心,也深刻影响了中秋节的民俗活动。祭月古礼源远流长,而随着嫦娥故事的传播,逐渐衍生出女子拜月的仪式。是夕,女子常于庭中设案,陈设瓜果月饼,对月祷祝,或祈求月神嫦娥赐予姣好容颜,或祈愿子嗣绵延、家族安康。
拜月图
宋代 佚名
103.8×48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作绘一轮明月高挂天际,华丽的堂屋建筑内,有一仕女,双手合十,抬头仰望,面前几案上,置有香炉,似乎非常虔诚的膜拜着。元明以来杂剧盛行,“焚香拜月”情景常出现剧中,尔后,绘画、刊本插图也日亦常见。
上下全图
瑶台步月图
宋代 刘宗古(传)
25.6×26.7cm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页写中秋仕女赏月情景,人物纤秀,风格婉约,景色空濛。
中秋之夜,非独天上有奇景,人间亦有壮观。这是一年中观潮的最佳时节:太阳、地球与月球几乎运行到一条直线上,日月引力叠加,引发天文大潮。而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后,钱塘江口独特的喇叭形地貌,更将这股自然伟力推向极——江潮奔腾而来,如万马凌霄,声震寰宇,蔚为天下奇观。中秋观潮成为了皇室和民间都非常热衷的盛大活动。
月夜看潮图
宋代 李嵩
22.3×22cm
绢本设色
此作所画的是南宋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观海潮的情形。高悬的明月下,浪潮卷涌成一直线,奔驰而来;江畔华美的平台阁楼上,隐约可见有人穿梭、呼指着。
然而,纵有蟾宫绮丽、江潮壮阔,中秋节最深沉的底色,终究是人间的团圆。自唐宋以后,赏月、宴饮、吃月饼等习俗日益兴盛,逐渐淡化了其古老的祭祀色彩,转而强调世俗的欢愉与情感的联结。华屋之下,庭院之中,男女老幼齐聚一堂,分食圆饼,共赏明月,一派和乐融融。圆月、圆饼、团圆人,三者共同构筑了中国人对“圆满”最直观、最温暖的想象。苏轼“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因此超越了时空,成为每一个中秋之夜,中华儿女心中最永恒的共鸣。
中秋佳庆图
清代 佚名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作绘殿阁重重,仆役忙于传递食盒,帝后在群臣与乐工之伴随下,赏秋月于楼台之上。
上下全图
十二月月令图· 八月赏月
清代 佚名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作描绘的是中秋节赏月情景。妇女们牵着儿童,轻盈漫步在庭院平台上,欣赏着皎洁月色。露台上,正举行盛大宴会﹔阁楼中有女乐师吹奏著琴笙,悠扬乐曲飘散在空气中,明月当空,真所谓良宵佳节也。画家纯熟的技巧,把古人的生活趣味无限延伸。
上下全图
结 语
“圆”,不仅是视觉上的完整、哲学上的循环,更是一种文化的归宿。千百年来,中国人将对于圆满的渴望,寄予这一轮皎洁明月,让冰冷的天体成为温暖的信仰。愿每一位观者,怀一轮圆月于心,在离合与悲欢之外,永怀对团圆与美好的向往。天上月长圆,人间愿长在。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