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鸡排哥吧!他只是一个老实本分的普通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6 09:20 3

摘要:凭什么不让鸡排哥赚钱?先把一个人捧到天上,说他是“餐饮界活人感标杆”,再把他一脚踩进泥里,骂他人设崩塌,这真是现在有些网友最爱干的事儿。小伊的粉丝们都知道,小伊之前写过一篇鸡排哥的文章,很多人因为看不懂,结果跑来骂我,今天这篇文章很直白,你们应该能看懂,看完你

凭什么不让鸡排哥赚钱?先把一个人捧到天上,说他是“餐饮界活人感标杆”,再把他一脚踩进泥里,骂他人设崩塌,这真是现在有些网友最爱干的事儿。小伊的粉丝们都知道,小伊之前写过一篇鸡排哥的文章,很多人因为看不懂,结果跑来骂我,今天这篇文章很直白,你们应该能看懂,看完你再去看这篇文章《鸡排哥的爆火,才是这个时代的最大悲哀》你也许就能知道小伊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了。

国庆前,鸡排哥李俊永是全网追捧的“草根顶流”,6块钱的鸡排卖出了600块的情绪价值;国庆后,围绕他的全是“不卖力”“情绪缩水”“食品隐患”的质疑。甚至有人开始造谣,说他靠着这波流量赚得盆满钵满,在景德镇购置了多套房产。

我就纳闷儿了,人家6块钱一份儿的鸡排卖了好几年,赚的都是起早贪黑的辛苦钱。就算爆火以后,他涨价了吗?没有。他搞连锁加盟了吗?没有。他用预制菜了吗?也没有。这难道不是勤劳致富最直接、最值得尊敬的体现吗?人家靠着一双布满烫伤疤的手,合法合规地挣钱,想买什么,关你屁事儿啊!

当然,鸡排哥后来也回应了,说在景德镇就一套住了几十年的房子。我看那些质疑他的人,无非就是嫉妒。他们只看到了鸡排哥泼天的流量,却没看到这流量背后是什么。是凌晨两点还在备料的疲惫,是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坚持,是站在滚烫油锅前,手臂被烫出一个又一个水泡的伤疤,是累到嘴唇发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的崩溃。

你以为他面对的是什么?仅仅是排队的长龙赚大钱吗?不是。是无穷无尽的采访,是几百个蹭流量的主播把手机怼到他脸上,是聚光灯下那种普通人根本无法想象的窒息感。所以,当我们讨论鸡排哥赚钱这个事儿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想想,全中国那么多炸鸡排的,大家为什么偏偏就想让他赚钱?

6块钱的鸡排,凭什么卖出了“600块的情"绪价值”?

这一切,都得从他还没火的时候说起,鸡排哥的爆火,本质上是消费者用脚投票,告诉市场: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这些年,我们受够了什么?受够了那些所谓的“主理人餐厅”。门口竖个牌子“我们不接待上帝”,空无一人还跟你强调“我们这是预约制”。你坐进去半天没人搭理,熟客一来,笑脸相迎、专属菜单。一顿饭吃下来,钱花了,尊严没了,感觉像是被餐厅霸凌了。

我们也受够了那些连锁大牌的傲慢。前段时间西贝和消费者的争议还记得吗?用着高价预制菜收割我们,被指出来还强词夺理,搞得整个餐饮业一度陷入信任危机,套路玩多了,真诚就成了稀缺品。

鸡排哥恰好就站在了稀缺的那一边,他卖的从来不只是一块鸡排。

他把6块钱的生意,卖出了人情味。他有三大铁律,听着古怪,但每一条都在传递一个信息:我把你当人看。第一,每天下午4点半之后不接散客,必须准时蹬着三轮车去学校门口等学生,这个约定,他守了二十多年,从没失约过。第二,学生买鸡排永远比普通人便宜一块钱。第三,他会要求顾客提前把装鸡排的袋子打开,口头禅是:“现在请你打开四个袋子,你的东西全部来了。”

他用带着温度的互动,把简单的买卖变成了一场有趣的社交体验。有顾客纠结要不要买,他会说:“你可以拒绝我,但是请你不要拒绝美味,你可以亏待全世界,但是你不能亏待自己的胃。”鸡排炸得不够脆,他会自责:“我要把它砸到位,我不到位,我是无法原谅我自己的。”有宝妈带着两个娃,只买了两份,他看出来了,对那位妈妈说:“妈妈是最伟大的,但是不要偏偏把自己给忘了。”一句话,说得那位宝妈眼眶都湿了。

这就是网友为什么说“6块钱的鸡排,600块的情绪价值”。在一个被算法和标准化流程包围的时代,这种被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的感觉,比食物本身更值钱。

他还把6块钱的生意,卖出了稀缺的信任感。他每天凌晨起床亲手腌鸡肉,用的就是家里炒菜的调料,油每天都换。有人质疑他用预制菜,他二话不说开直播,把制作过程全公开,连配方都不藏着。这种坦荡,对比那些拿预制菜当“妈妈的味道”来卖的品牌,简直是降维打击。

更重要的是,他把6块钱的生意,卖出了这个时代稀缺的公平感。他爆火后,拒绝了所有连锁加盟和直播带货的邀约。为什么?因为他清楚,一旦资本介入、规模化生产,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就没了。他还对顾客限购,每人两份,就是怕后面的人排队太久。他甚至敢怒怼把鸡排价格炒到50块一份的黄牛:“你侵犯的是所有排队顾客的权益,别人的时间都被浪费了!”

你说,对食品安全如此负责、对顾客如此较真儿、对公平如此捍卫的人,你凭什么不让他赚钱?你对这种用新鲜鸡肉做街边小吃的重拳出击,可对那些用清朝僵尸肉做预制菜的大品牌却唯唯诺诺,这是什么道理?

一场“造神又毁神”的闹剧,谁也经不起这么折腾

然而,泼天的流量,带来的不只是富贵,更是考验和灾难,国庆黄金周的火爆,很快就让这场全民追捧的烟火气叙事,蒙上了阴影。

去年在晓华那儿剪头发的,今天都跑去景德镇买鸡排了。不一定是一帮人,但一定是同样一波追流量、趁热点的人。他们把自己当上帝,把鸡排哥当成一个需要24小时提供情绪价值的工具人。

于是,国庆期间,批评的声音开始出现了。

“排队两小时,只看到鸡排哥面无表情翻鸡排,一句梗都没有。”

“以前说‘鸡排不脆就停售’,现在递过来的都是温凉的。”

“累到没有情绪价值了”,这成了网友吐槽的核心痛点。

我看到这些评论的时候,真的觉得可笑又可悲,他们好像忘了,鸡排哥是一个48岁的普通人,不是一个永动机。

你看到他面无表情,你没看到他从凌晨两点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吗?附近商户都说,他摊位日均排队时长超过三个小时,国庆期间,他甚至安排了家里至少7副摊位同时开炸,但仍然供不应求。他每天站在几十度高温的油锅前,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手上、胳膊上全是新旧交错的烫伤疤,那是他用命换来的钱!在这样连续高强度的劳作下,他已经累到快要虚脱,眼神疲惫,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会累,会烦,会疲惫。可笑的是,消费者并不买账,他们说:“我们买单的不仅是鸡排,更是那份松弛的互动感。”这种期待的落差,真是荒谬到了极点。你花6块钱,买了一份鸡排,还想要人家拿命给你提供“松弛的互动感”?这是什么强盗逻辑?

这场全民狂欢,很快就滑向了异端。

更刺眼的是现场出现的代购乱象。黄牛排队三小时,转手就以26元一份的价格倒卖。有游客质问鸡排哥为什么不管,他只淡淡地回应“管不了那么多”。这句话立刻被揪住,说他“默许溢价损害消费者利益”,与之前“学生优先”的原则形成鲜明反差。

规则的弹性也成了攻击他的点。走红时,“下午四点后散客让学生”的规矩被赞有江湖义气。但国庆期间,有游客拍到当地文旅部门的工作人员无需排队直接取餐。鸡排哥解释说是“配合工作需要”,却又引来了“规则双标”的争议。

最离谱的,是他出席官方座谈会时的表现。9月28日,鸡排哥身着定制工装参加景德镇文旅推广会,发言涵盖“食品安全、文旅融合”等议题,逻辑清晰、姿态沉稳。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一个草根摊主靠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官方的认可,结果呢?被部分网友嘲讽“局里局气”“想当领导”,与此前“接地气摊主”的形象形成割裂。

你看看,这套流程熟悉吗?从山东的拉面哥,到怀化的晓华理发店,再到今天的鸡排哥,几乎所有民间走红的商业个体,都难逃“真诚、走红、妥协、争议”的循环。人们先把他们捧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然后又用凡人的七情六欲和柴米油盐去审判他们。

拉面哥因为一碗3块钱的面卖了15年不涨价而走红,高峰时家门被堵得水泄不通,失去正常生活,最后潮水退去,只能游走各地带货。理发师晓华因为“听得懂话”而出圈,最忙时三天只睡一个半小时,如今也早已回归平淡。

他们原本都不是神,只是万千挣点小钱养家的普通人。是这个社会把他们当成了神,因为人们对那些利欲熏心的商业套路感到厌倦,希望看到真诚的回报。但这种期望,最终却变成了对他们本人的情绪绑架。

你们要求他必须配合,必须输出,放假不能休息,每天都要出摊,累到快死了也得笑着跟你们拍视频,鸡排哥自己都说:“不要把我按墙角,人都快窒息了。”放过鸡排哥吧,谁也经不起这么折腾。

我们到底在期待一个什么样的“网红”?

鸡排哥的反转闹剧,本质上是草根的真诚与商业的流量之间的一场激烈碰撞。这也给所有草根商业参与者上了一堂公开课。

首先,情绪价值这东西,是不可量产的。鸡排哥的核心竞争力,是个性化的互动。当一对一的聊天变成流水线作业,他每天要面对成百上千的顾客,情绪供给自然难以为继。餐饮行业分析师说得很对:“6元鸡排的定价支撑不了大规模的情绪服务,要么涨价,要么降质,二者必选其一。”

其次,是流量裹挟下的身不由己。走红后,鸡排哥被推上了“景德镇文旅名片”的位置。当地政府为他规划摊位、提供宣传,本质是希望借助他的流量带动旅游经济。这种捆绑让他陷入两难:坚持草根本色,就难以承载文旅功能;配合商业运作,又会消耗原始人设。他在座谈会上的官方发言,或许就是这种妥协的无奈体现。

更值得警惕的是流量的异化风险。他火了之后,山寨服装、假冒亲属层出不穷,甚至有人冒充他已经去世的父亲出来摆摊,逼得他不得不亲自发视频打假:“不要冒犯老人家”。这种狂欢中的泥沙俱下,正在污染最初那份宝贵的“真诚叙事”。

反观我们消费者自己,其实也陷入了一种“既要又要”的矛盾。我们既期待草根网红保持不商业化的纯粹,又希望他们提供稳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我们既反感“主理人”的浮夸,又难以接受网红摊主的“服务缩水”。

这种矛盾心态,恰恰折射出当下消费市场的信任危机,当真诚成为稀缺品,我们就会对任何一丝商业化的妥协都变得过度敏感。但商业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6元钱的鸡排,对应的就是基础的产品与服务,额外的情绪价值,本来就是附赠项,而非必选项。

我们不该要求一个摊主既要保持草根的烟火气,又要承担起文旅推广的重任。我们更不该把他当成一个景点,一个可以随意消费的符号,榨干他最后一滴价值,然后在他疲惫不堪时,又反过来指责他“没有情绪价值”了。

偏要让鸡排哥赚钱,赚大钱!

所以,当回过头再看,那些质疑他购置多套房产的声音,显得多么苍白可笑。鸡排哥明明有无数条更容易的捷径可走。涨价、加盟、卖预制菜、直播带货,哪一条不能让他迅速将流量变现,赚得盆满钵满?但他偏偏选择了最笨、最累,也是最堂堂正正的那一条——继续炸他的6块钱鸡排。

他没有把流量当成自己的财富,而是看作了整个景德镇的机遇。他在文旅推广会上淡定发言,被网友形容是“拖拉机的外表,法拉利的谈吐”。如今,他和他的“鸡排家族”——鸡排嫂、鸡排大舅子、鸡排妈妈、鸡排侄子,就像一支为家乡而战的军团,用滚滚油烟撑起了一座城市的旅游热度。

这样的人,这样和谐朴实、互帮互助的一家人,你凭什么不让他们赚钱?他赚的从来不是投机取巧的快钱,而是这个时代对人间真诚最直接的打赏。

所以我们偏要让鸡排哥赚钱,赚大钱。这不仅仅是为了那一份6块钱却能吃出600块情绪价值的鸡排,更是为了告诉我们自己,也告诉我们的下一代:“你看,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儿,对得起良心,疼得了家人,这个世界终究是会为你鼓掌的,而这掌声,可以响彻云霄。”

目前,流量的潮水正在退去,据当地商户观察,节后排队的人数已经大幅缩减。这或许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草根商业回归理性的起点。

当喧嚣散尽,能留下的,永远只有对品质的坚守和对消费者的尊重。这或许才是鸡排哥这场反转闹剧,给我们所有人最珍贵的启示。

来源: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