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麦1860茬口属性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6 08:52 1

摘要:作为黄淮冬麦区南片的主导小麦品种,郑麦1860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培育,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90027),凭借突出的高产性、优质性和适应性,累计应用面积已达2500万亩,年种植面积超1000万亩,成为河南省第一大小麦品种。明确

作为黄淮冬麦区南片的主导小麦品种,郑麦1860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培育,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90027),凭借突出的高产性、优质性和适应性,累计应用面积已达2500万亩,年种植面积超1000万亩,成为河南省第一大小麦品种。明确其茬口属性并掌握科学种植技术,是发挥品种潜力、实现丰产优质的关键。

一、郑麦1860的茬口属性界定

小麦茬口划分主要依据品种熟性、适宜播种期及在轮作体系中的适配性,核心判断标准包括生育期长短与适宜播期范围。从品种审定信息及生产实践来看,郑麦1860属于早中茬小麦品种,这一属性由其生物学特性与审定意见共同支撑。

从熟性特征来看,郑麦1860为半冬性品种,全生育期232天,与对照品种周麦18熟期相当,部分产区表现为225-230天的中熟特性。半冬性品种的生育进程介于冬性与春性品种之间,既具备一定的抗寒能力,又能在适期播种后形成合理的生育阶段衔接,避免早茬品种越冬前旺长和晚茬品种灌浆不足的问题。

从适宜播期来看,该品种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上中旬,最佳播期集中在10月5日-20日。这一播期窗口与黄淮冬麦区南片早中茬种植的时间要求高度契合,早于晚茬品种(通常10月下旬后播种)的播期,能够充分利用秋季光温资源培育壮苗,为分蘖成穗奠定基础。

从审定意见明确性来看,国家审定意见明确指出,郑麦1860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平原灌区(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陕西省关中灌区、苏皖淮河以北地区的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__LINK_ICON]。这一官方界定直接明确了其在轮作体系中的适配地位,可与玉米、大豆等前茬作物形成合理衔接,适配多数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

二、郑麦1860高产种植技术要点

郑麦1860具有高光合效率、发达根系、强抗倒性等生理优势,花后10天光合速率可达29.2µmol·m⁻²·s⁻¹,氮磷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普通品种,产量潜力达亩产800公斤以上,最高实测亩产达868.5公斤[__LINK_ICON]。实现这一潜力需围绕"精准备种、科学施肥、精准管控、绿色防控"四大核心环节构建技术体系。

(一)播前准备与精量播种:筑牢高产基础

播前准备与播种质量直接决定群体起点质量,郑麦1860的分蘖力强、成穗数稳定,需通过精准调控播种环节培育合理群体结构。

地块与土壤准备方面,应选择高中水肥地块,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25-30厘米,打破犁底层,结合耕翻施入底肥。该品种虽氮磷利用效率高(氮素利用效率指数1.346、磷素利用效率指数1.197),但充足底肥仍是高产保障,建议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2000-3000公斤、尿素25公斤、磷酸二铵30公斤、氯化钾15公斤,实现养分均衡供给[__LINK_ICON]。耕后耙耱保墒,确保土壤细碎平整,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种子萌发创造良好条件。

种子处理环节,播种前需精选种子,去除瘪粒、病粒,保证种子纯度≥99%、发芽率≥85%。采用种衣剂拌种,选用含杀菌剂和杀虫剂的复合种衣剂,重点防治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及苗期病害(如纹枯病、全蚀病),确保一播全苗。拌种后晾干即可播种,避免阳光直射影响药效。

精量播种技术方面,严格遵循10月上中旬的适宜播期,最佳播期内播种可实现每亩16万-18万基本苗的合理密度[__LINK_ICON]。播种量需根据播期微调,10月5日前播种每亩控制在10-12公斤,10月15日后播种可增至12-14公斤,避免播期偏晚导致基本苗不足。采用机械条播,行距设置20-25厘米,播种深度3-5厘米,确保深浅一致、行距均匀,播后镇压保墒,促进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

(二)田间肥水精准管理:调控生长进程

郑麦1860的高产性依赖于各生育阶段的养分精准供给与水分科学调控,需结合其生育特性实施阶段性管理策略。

苗期管理以培育壮苗为核心,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确保苗全苗匀。冬前若遇干旱,适时浇好越冬水,浇水时间以日平均气温3-5℃时为宜,避免低温冻害。对于群体过大的地块,可适当镇压控旺;群体不足的地块,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促分蘖。

返青拔节期是养分需求关键期,返青期每亩追施尿素20-25公斤,补充氮素促进分蘖两极分化,减少无效分蘖。拔节孕穗期需兼顾氮磷钾供应,每亩施用15-15-15复合肥30公斤加尿素25公斤,增强光合效率与抗逆能力。此阶段水分管理遵循"不旱不浇,浇则浇透"原则,避免土壤过湿引发纹枯病。

抽穗灌浆期管理聚焦于品质提升与千粒重增加,结合"一喷三防"喷施叶面肥,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50克加芸苔素内酯10克,间隔7-10天喷施1-2次,提高光合效率,加速灌浆进程。同时确保灌浆水供应,在开花后10-15天适时浇水,避免后期干旱导致早衰,但成熟前7-10天需停止浇水,防止贪青晚熟。

(三)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保障丰产优质

郑麦1860的抗病性表现为高抗叶锈病、中抗条锈病,但高感纹枯病、赤霉病和白粉病,虫害以蚜虫、穗蚜为主要防控对象,需构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控体系。

杂草防治应抓住关键时期,返青拔节前选用苯磺隆、炔草酯等对路除草剂,结合中耕松土人工拔除大草,避免杂草与小麦争夺养分。注意严格按照剂量施用,防止药害发生。

病害防控需针对性施策,纹枯病在返青期选用噻呋酰胺、戊唑醇等药剂喷施茎基部;白粉病与条锈病在发病初期用三唑酮、醚菌酯喷雾防治;赤霉病重点推行"见花打药",在扬花期选用氰烯菌酯、戊唑·咪鲜胺等药剂喷施,若遇连续阴雨需补喷1次。

虫害防治聚焦蚜虫防控,苗期与穗期分别选用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喷雾,穗期可结合"一喷三防"与病害防治药剂混合施用,减少用工成本。此外,田间发现蜗牛等害虫时,可在叶面肥中添加四聚乙醛等针对性药剂兼治。

(四)后期管理与适时收获:锁定产量品质

小麦生长后期管理的核心是防止早衰、抵御灾害、提升品质,郑麦1860虽耐后期高温,但仍需做好关键防护。

干热风防御是后期管理重点,在灌浆中后期(约5月10号左右)喷施磷酸二氢钾与芸苔素内酯混合液,增强叶片抗逆性,加速灌浆速度,提高千粒重。同时保持田间湿润,通过小水勤浇调节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危害。

适时收获直接影响产量与品质,郑麦1860籽粒角质、饱满度好,千粒重可达48.5克以上,最佳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此时籽粒含水量降至18%-20%,色泽光亮、硬度增加。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时,注意调整收割速度与脱粒间隙,减少籽粒破损,收获后及时晾晒,将含水量降至13%以下储存,防止霉变。

三、结语

郑麦1860作为早中茬半冬性小麦品种,其品种特性与早中茬种植体系高度适配,为黄淮冬麦区南片的小麦丰产提供了优良种源保障。在实际种植中,需严格遵循"精准备种筑基础、肥水调控促生长、绿色防控保健壮、后期管理提品质"的技术路径,充分发挥其高光合、高养分利用效率的优势,有效规避纹枯病、赤霉病等病虫害风险。通过标准化、精准化的栽培管理,可实现该品种亩产800公斤以上的高产目标,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与农业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