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至今笔者记得小时候过中秋节的那些场景,20世纪60年代,那时中秋节是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很早人们就盼着节日的到来,在那物质匮乏年代尤其显得中秋节像过年一样,既热闹又有好多好吃的,尤其是晚上,一家人月光下坐在一起,共赏一轮明月,面前摆着月饼、水果及各家特
席来旺
一年又中秋,赏月正当时。今天是中秋节,在中秋佳节这美好的时刻,向海内外的亲朋好友送去美好祝愿,祝大家阖家欢乐,诸事顺意!
千百年来,中秋节以月圆代表团圆,寄托思念故乡和亲人之情。
至今笔者记得小时候过中秋节的那些场景,20世纪60年代,那时中秋节是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很早人们就盼着节日的到来,在那物质匮乏年代尤其显得中秋节像过年一样,既热闹又有好多好吃的,尤其是晚上,一家人月光下坐在一起,共赏一轮明月,面前摆着月饼、水果及各家特制的糕点,仪式感满满的。其实月饼每人只能吃到一小块。
而今,月饼可以随便吃,人们过中秋节的形式早已多种多样。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之后,商家、单位的着力开发,使中秋欢乐、祥和的成分更加浓厚。
从根本上说,中秋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因此尽管时代在变迁,但是对中秋节本身来说,团圆仍是永恒的旋律。
明月寄相思,家国总关情。中秋佳节是传统文化的纽带,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同庆,今晚的央视总台的中秋晚会节目,将在宏大主题与微观叙事中,更增添一份浓浓的家国深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那些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来说,传统佳节来临之际,思乡之情总会更加浓郁。笔者在国外工作期间常听到他们这样的心声:“我们虽然身处异乡,但内心始终与祖国同频共振、和故乡心意相连。”
不仅如此,望月,是中国人的浪漫,但千百年来中秋节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不仅蕴藏着“阖家团圆”的深厚情怀,更承载着和谐共生、时序流转的文化哲思。
中秋节已逐渐走出国门,日渐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庆祝活动,中秋月饼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如何借此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传播日益提上议事日程。
笔者在国外工作期间亲历过这样的场景,寓意着团圆、幸福、安康的中秋活动在世界多国举办,除了我驻外使领馆举办的中秋庆祝活动外,各地中秋庆典、“欢聚中秋”嘉年华、中秋歌会等,已成为各国民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
印尼社会活动家洪培才(Adi Harsono)日前在朋友圈里以“等中秋”为题专门撰文,描述了在雅加达的中国朋友们送月饼的故事,并十分感谢中国大使曾专门邀请他到官邸吃月饼过中秋。
美国新泽西中文学校日前为举办庆祝中秋节活动,今年特意调整了教室,使活动更加热闹。
月饼作为中秋文化的象征,通过国际友人的视角得到了全新的诠释,既保留了传统的内核,又融入了国际化的表达方式。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秋佳节的国际传播功能有待继续发掘。在促进人类文明互鉴的大背景下,需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当代转化与全球传播,借助中秋节推进中外文化交流新实践走深走实,并从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的战略高度继续不断探索。
来源:席来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