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9 月 27 日在五角大楼召开的闭门会议,召集了包括太平洋陆军司令部、欧洲陆军司令部在内的 11 个主要作战司令部高官,会议议程起初未对外披露,外界纷纷猜测可能涉及亚太军事部署调整或新型武器列装计划。
编辑^W.n
太让人意想不到了,太魔幻了!曾经强大到牙齿都是钢铁包的美利坚,居然不再和我们比拼武器装备,而是开始比拼谁更有钢铁意志了!
本来,全世界都对最近美国战争部长赫格赛斯要求遍布世界各地的美军高级将领统统回国开会,还以为要搞啥子大动作呢?大家紧张得不得了。
谁知道战争部长把大家喊回来集中开会,原来是为了提升美军的“勇士精神”!换句话说,美军现在也开始搞思想政治工作了!这不是妥妥的偷师我们嘛!
2025 年 9 月 27 日在五角大楼召开的闭门会议,召集了包括太平洋陆军司令部、欧洲陆军司令部在内的 11 个主要作战司令部高官,会议议程起初未对外披露,外界纷纷猜测可能涉及亚太军事部署调整或新型武器列装计划。
直到会议结束后,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在接受播客节目采访时的发言,才揭开了这场会议的核心议题 —— 提升美军 “勇士精神”,以应对所谓 “大国竞争中的非技术维度挑战”。
德里斯科尔在采访中直言不讳地谈及中美军力对比,他承认中国在神经网络连接、有人与无人设备协同等新技术领域发展神速,这些技术进步已超出他的认知范围,难以预测两军交战的技术层面结果。
但话锋一转,他强调 “中国的技术可能很有效,但如果两军一旦打起来,中国军队可能会过度依赖高科技来打仗,而我们则一直在培养士兵的勇士精神”,并明确表示在地面决战中,美军士兵的意志和决断力将成为取胜关键。
这番言论被外界解读为美国军方首次公开从 “技术优势论” 转向 “意志决胜论”,与此前美军一直宣扬的 “技术代差碾压” 叙事形成鲜明反差。
德里斯科尔的 “意志论” 并非凭空提出,而是建立在美国军事装备优势逐渐松动的现实基础之上。近年来,中国在多个关键武器领域的突破,让美军长期以来的技术优越感不断被削弱,这种变化在陆地作战装备与相关技术体系中尤为明显。
在地面主战装备方面,中国陆军列装的 99A 主战坦克已形成规模化部署,其配备的 125 毫米滑膛炮可在 2000 米距离击穿 750 毫米均质钢装甲,火控系统集成了激光测距仪、热成像仪和数字化弹道计算机,首发命中率达 90% 以上。
相比之下,美军现役主力 M1A2 SEP v3 坦克虽经过多次升级,但主炮性能未有本质提升,且其引以为傲的贫铀装甲在新型穿甲弹面前防御优势已不明显。
更关键的是,中国已实现主战坦克的数字化组网,可通过数据链与无人机、步兵战车协同作战,而美军同类协同系统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未大规模列装。
中国陆军的 “翼龙 - 2” 察打一体无人机续航时间达 20 小时,可携带 12 枚空地导弹,已在多次演习中展示精确打击能力;而美军 “捕食者” 无人机虽服役多年,但近年来事故率居高不下,2024 年一年就发生 17 起坠机事件,且维护成本是中国同类产品的 3 倍以上。
在单兵装备上,中国研发的 “星空” 单兵数字化系统集成了通信、定位、观瞄等功能,重量仅为美军 “陆地勇士” 系统的 60%,却实现了更强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这些装备领域的对比变化,让美军难以再凭借单一武器优势形成威慑。
为将 “钢铁意志” 从口号转化为实际能力,美军已启动一系列具体举措,涵盖训练体系、人员管理与思想引导等多个层面,但这些行动背后潜藏着诸多难以回避的隐忧。
五角大楼在会议后发布的《陆军勇士精神培育框架》,强化实战化训练,将 “极端环境生存” 纳入基础训练科目,要求所有陆军士兵必须完成在沙漠、寒区等 4 种环境下的 72 小时无补给生存训练,训练强度较以往提升 30%。
在保留原有牧师制度的基础上,增设 “战斗精神顾问” 岗位,选拔参加过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的老兵担任,负责士兵心理疏导与意志培养。
优化激励机制,对在高强度训练中表现优异的士兵给予额外奖金与晋升倾斜,奖金标准从原本的 5000 美元提高至 1.5 万美元。
然而,这些举措面临着美军兵源质量下降的严峻挑战。美国国防部 2025 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军适龄青年中仅有 23% 符合入伍标准,肥胖率超过 40%,毒品问题与心理疾病也成为兵源筛选的主要障碍。
2022 至 2024 年,美国陆军征兵缺口累计达 20%,即便 2025 年通过放宽学历标准勉强完成征兵目标,士兵训练合格率仍比上一年下降了 5%。
更令人担忧的是士气问题,美军士气指数已降至历史最低点,2024 年自杀人数多达 6000 人,远超作战伤亡人数,长期海外部署导致的士兵疲惫与家庭问题,成为影响士气的主要因素。
这种现实困境与 “意志论” 宣传形成了鲜明反差。
6 月美国举行的阅兵式上,美军士兵队列散漫、精神状态不佳的画面被曝光,引发美国网友吐槽 “简直像一群战俘”,而同期中国军队在演习中展现的严明纪律与高昂斗志,更凸显了美军在精神面貌上的差距。
有军事专家指出,意志的培养需要坚实的兵源基础与合理的制度保障,单纯依靠口号与强化训练,难以弥补兵源质量与士气低迷带来的短板。
德里斯科尔的 “意志论” 看似矛盾,实则蕴含着美军的战略算计与现实无奈,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美国军费向海军与空军倾斜,2025 财年海军 “福特级” 航母与空军 F-35 项目占据了装备预算的 45%,陆军份额持续萎缩。
通过渲染 “技术差距可控、意志决定胜负”,陆军可向国会证明自身价值,为地面部队现代化项目争取更多资金,平衡海空两军的资源倾斜。这种预算博弈在美军内部由来已久,此次借 “大国竞争” 名义强调意志重要性,成为陆军争取支持的有效手段。
美国国防部 2025 年 3 月签署的秘密备忘录,明确将中国定为 “唯一的步调威胁”,并计划减少欧洲驻军,集中资源应对亚太。
欧洲盟友对美军技术高度依赖,面对中国技术进步,盟友内部已出现对美军保护能力的担忧。宣扬 “即便技术有差距,美军仍有意志优势”,可弱化盟友的技术焦虑,让其相信美国主导的同盟体系仍具威慑力,避免同盟内部出现动摇。
从战略误导层面分析,“意志论” 暗含干扰中国发展的企图。通过制造 “技术没用、意志决胜” 的舆论,美军试图误导中国放缓军事技术研发节奏,为自身追赶争取时间。
但这种企图难以掩盖美军实际行动的矛盾 ——9 月美军刚组建 “人才审查小组”,明确 10 月起优先保留无人机操作、自主作战系统维护等技术兵,这一举措与 “意志决胜” 的宣传形成鲜明对比,暴露了美军内心仍认定 “技术主导战场” 的真实想法。
中国军队的发展历程早已证明,意志与技术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过去 “钢少气多” 的年代,坚强意志弥补了装备差距;如今 “钢多气更足”,先进装备成为意志的放大器,两者共同构成了军队战斗力的核心要素。
未来的大国竞争,注定是技术硬实力与精神软实力的综合较量。美军试图以 “意志论” 应对技术优势松动的挑战,但其面临的兵源质量、士气低迷等现实问题,难以通过短期宣传与训练解决。
而中国军队在保持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持续传承和弘扬优良战斗传统,正在走出一条 “钢气兼备” 的发展道路。这场竞争的最终走向,或许不在于谁更强调意志或技术,而在于谁能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构建起全方位的战斗力优势。
来源:青天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