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人不喜欢汉唐中国,更喜欢被人诟病的弱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6 05:56 1

摘要:西方人看中国历史,不少时候总让人觉得有点怪。宋朝那么多被指摘的地方,偏西方人反倒挺欣赏。汉唐盛世,他们却常常轻描淡写。数据不骗人,欧洲十年前学者做过调查,国内学者参与复查,结果近半数西方历史系本科生觉得宋朝“更现代”,对汉唐的军事实力什么的不太上心。这是咋回事

西方人看中国历史,不少时候总让人觉得有点怪。宋朝那么多被指摘的地方,偏西方人反倒挺欣赏。汉唐盛世,他们却常常轻描淡写。数据不骗人,欧洲十年前学者做过调查,国内学者参与复查,结果近半数西方历史系本科生觉得宋朝“更现代”,对汉唐的军事实力什么的不太上心。这是咋回事?

文化隔阂是老话题,说出来都腻了。西方人接触中国历史时,面对汉唐那套封建社会的格局、礼法,早就找不到对口词汇,教科书解释只能写条条框框。宋朝不一样,所谓科举、文官政治、城市经济膨胀还有点像他们自己看惯的社会变革。你让法国学生去读武则天登基,自然费劲。英国学者评价宋朝史书,很少骂“软弱”,反而夸“多元共生”。也有学者说,这是西方现代化眼光下的偏见?

历史的传播也是很讲究门道。美剧要拍中国古代,选的不是武皇霸业这种题材,大概率选弱宋故事。社交平台上的热门帖子,经常爆出“宋朝发明了活字印刷”、“当时商业有点像早期欧洲”,点赞千条。不少西方历史学校,在介绍中国以前,也喜欢用宋朝跟文艺复兴作对比。到底是巧合还是推销,本地老师多半未深究。

有时候就算是学者也被媒体舆论影响。西方主流报纸偶尔讨论中国史,也绕不过对宋代的“脆弱美”。一篇《经济学人》一年前报道,把北宋社会的脆弱说得生动,什么“社会开放、创新呼唤新秩序”,下面上千条评论都跟着刷好评。明明汉唐军事强盛、制度健全,数据也早被证实,但关注度远远比不上成长危机中的弱宋。这现象,算心理共鸣还是西方唯弱是从?

刻板印象这个词真是用得多了。西方很多影视文学把中国古代写得离谱:要么是高不可攀的皇权,不然就是民不聊生。偏宋朝的书画、词人、商贸成了“理性、温和”的代表。动乱、盛世、强权往往被忽略,留给西方观众的就是小桥流水、弱国苟安。有美国学者说,《宋诗选》相比《汉赋集》容易被翻译。理由也许是“感性细腻”更便于传播?

这事其实也不是一边倒。近几年西方学界也有反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史学教授质疑这种“宋中心主义”,说宋朝的社会创新并不是“现代性的唯一模板”,但反驳的声音没多少人转发。更多评论还是围着宋朝“与西方有点像”,对汉唐则写得词不达意,无意间制造了一种冷淡。

不过,政治因素总是绕不开。英国历史学者布鲁斯2018年发表的观察称,西方人评论中国历代强盛,往往带着潜意识的警惕。汉唐被普遍视作“帝国霸权”,对外扩张的故事,容易让西方民众联想起自家的老殖民。倒是宋朝,弱势加上外患频繁,更能激发同情心。一方面怕强者,另一方面心理上也想找主人公。

这说法也不全对。有人会说,西方人喜欢弱宋是出于政治正确。但也有学者反驳,说其实汉唐的辉煌也有人点赞,只不过扩散效果没那么好。比如在日本、韩国,汉唐文化传播其实热度很高,只是西欧英语世界偏爱宋朝。说到底,是不是一种文化选择性漂白?这种现象怎么定性,没人能说死。

现实世界里,细节才最有说服力。法国文史博主《L’histoire du monde》2023年专题,居然把宋朝市民生活细描下来,一边铺陈市井繁华,一边又写活字印刷。但注释里只字未提汉朝的盐铁官营、唐朝的胡商互市。是不是故意回避,还是只是广告需求?说不准。

在媒体报道背后,社交网络的热流也添把火。去年美国Reddit的“中国历史热门问题”投票里,宋朝社会成就超越汉唐,点赞评论上千条。一些网友说宋朝“开明、包容”,说唐朝一点看头都没有。明明汉唐有地缘战略优势,还是被忽略。反转也有,有人专门提出质疑,但马上被质疑压下去。

不少西方人聊起中国史,第一句就是:“宋朝是不是最接近现代社会?”这句问话,明显带着先入为主。汉唐那些帝王霸业、民族大融合,说起来就觉得和他们自己没啥关系。这种偏见多少也是信息组装的产物。

但说真的,这种看法也有来由。英国牛津大学2022年论文提出,西方学者之所以偏好宋朝,一部分是因为找到“中国历史与西方发展的锚点”。但也有人反指:“宋朝不过是繁荣后衰败的代表,不见得值得推崇。”双方争论不休。

实际操作层面上,流行的中国历史教材也加了不少西方流行元素。比如英国有的初中课本,把宋朝的经济改革跟工业革命放在对比栏目下。可能也就是这点,让学生觉得宋朝是转型时代。对老牌汉唐的礼制、军功,都写成背景板了。现实传播,天然挑选了“容易共鸣”的那个朝代。

说一句矛盾的话,弱宋的“民主”“开放”被过度解读了。汉唐的“霸气”“强权”往往被压制下去。可这也恰恰说明,信息传播本身就有选择性。还有一说是,如果汉唐那套体系能被更好地解释,读者是不是会改观?不好说。

另一方面,数据明摆着。清华、北大与耶鲁合作调研,2023年报告显示,西方青年群体对宋朝历史热门度高出汉唐25%以上。媒体传播密度、线上互动频率都更偏向弱宋题材。数据背后是不是“现代性滤镜”的问题?没定论。

但就算这样,看中国历史不能全靠西方人的“口味”。国内最近几年推汉唐文化的项目,效果越来越明显。故宫唐朝服饰展,人数场次翻倍。是不是传播套路变了?也许还是市场和兴趣推动。

话说回来,就算西方偏爱弱宋、不重汉唐,也不是绝对坏事。两种极端影响互相拉扯,反而让讨论氛围更活跃。偏见未必无用,冷淡倒也刺激更多新的讨论。谁能保证以后不会变呢!

最终看来,西方人对中国历史的选择偏好,是多种因素混杂交织出来的。文化隔阂、传播内容、社会心理、历史印象、政治因素,每一样都说得出理由。用自己的视角去接触世界,其实也挺正常。中国历史的丰富性,不光体现在某个朝代的盛衰,更在于每段历史都能被不同的人重新解读。未来谁知道会喜欢什么?不过,选择本就没有唯一答案。

来源:星垂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