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车给亲戚,最后连保险都不赔,还倒贴七万维修费”——这事就发生在长沙,法院判完,评论区里一片“活该”。
“借车给亲戚,最后连保险都不赔,还倒贴七万维修费”——这事就发生在长沙,法院判完,评论区里一片“活该”。
你我都清楚,真正让人心梗的不是撞坏的车,而是那句“都是一家人,你至于吗”。
亲戚最锋利的刀,从来不是求,而是“你怎么这么计较”。
他们先把你架在血缘的火上烤,再顺手把你的底线切成刺身。
长沙那位哥们败就败在“不好意思写借条”,以为亲情能抵折旧,结果事故一来,亲戚秒变原告,法院只认证据不认眼泪。2023年类似纠纷23%发生在亲戚之间,平均赔偿额6.4万,说白了,熟人坑起来比陌生人更知道刀往哪儿扎。
别急着骂对方白眼狼,先照照镜子——你是不是也在演“大方”演到入戏?
心理学上管这叫“讨好型亲情成瘾”:害怕被说没人情味,于是把拒绝按钮抠掉,最后自己变成24小时便利店,谁都能来零元购。
抖音那个8.2亿播放的“拒绝道德绑架”话题里,点赞最高的评论只有五个字:学会说“不”,早说早轻松。
实操层面,给你三把钝刀,够用。
第一把叫“朋友圈分层”:晒年终奖记得把爱借钱的表哥设成“仅聊天”,别给他截图拿去当欠条素材。
第二把叫“转账留痕”:亲戚借钱微信备注写清“借款”俩字,民法典667条认这个,关键时刻能救命。
第三把最狠——“情感记账本”:把随出去的份子、借出去的车、帮找的学区名额全记进备忘录,一旦收支失衡超过3:1,系统自动弹窗:该拉黑了。
00后已经玩得更绝。
我表妹去年把家族群名改成“有事漂流瓶”,谁发“在吗”直接无视,半年下来少随出去两万块。
她说得直白:不是所有血缘都值得续费,那些只能靠“亲情”俩字白嫖你的人,本质上就是拼多多版吸血鬼——砍一刀再砍一刀,直到你断供。
最后一句话送给你:真正的亲戚,怕你为难;虚假的亲戚,怕你拒绝。
下次再听到“都是一家人”,你就把长沙法院的判决书甩过去,告诉他——一家人不坑一家人,坑完还装无辜的,直接按陌生人处理。
来源:微微情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