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航母来说,电磁弹射相当于把加速跑道从几百米压缩到几条电缆。福建舰把这一技术搬到大洋深处,意味着舰载机不必再为起飞减载油弹,空中加油机也能腾出时间干真正的战斗科目。
第一眼看到那段短视频,歼35在浪涌间一跃而出,我很快得出结论:海上电磁弹射已经不再是美国的专利。更重要的是,这一次是实景拍摄,不是演示文稿。
对航母来说,电磁弹射相当于把加速跑道从几百米压缩到几条电缆。福建舰把这一技术搬到大洋深处,意味着舰载机不必再为起飞减载油弹,空中加油机也能腾出时间干真正的战斗科目。
传统蒸汽弹射靠高温高压蒸汽推活塞,维护量大、节奏慢;电磁弹射直接用线性感应电机拉飞机,曲线更平滑。最直观的效果是机体受力更均匀,寿命能延长百分之十以上。
对比之下,美国“福特”号在2022年还在忙着修电容器与发射轨之间的接插件,导致首艘新航母的出海时间一拖再拖。以前别人静悄悄追赶,美国还可端着架子;如今画面一放出来,羡慕就变成焦虑。
歼35本身的低可视大展弦比机翼,搭配折叠机制,正好符合电磁弹射的线性加速曲线;加上国产WS-21加力发动机近期试车成功,这条“起飞—爬升—挂弹返回”的闭环终于被打通。
可偏巧就在同一天,美国空军参谋长又一次站在灯光璀璨的新闻发布厅,对着幻灯片宣布“第六代战机即将制造”。一句“2028年首飞”像长在 PPT 里的日期,三年后换张幻灯片也能继续写。
波音随后放出的炫酷动画里,F-47穿云破雾,尾喷口亮度和《壮志凌云2》同款,字幕还加了一个大号“MASTER THE SKY”。不少工程师把视频下载下来,一帧一帧看,发现机翼厚度和进气道尺寸根本不符合真实气动比例。
造价更是离谱。按国会预算办公室估算,一架F-22的全寿命成本约3亿美元,而F-47的单价就要3亿美元。再算训练、维护、软件迭代,哪怕一年产五十架,空军也得吞下相当于“半艘航母”的年度账单。
更麻烦的问题在供应链。稀土里的镝、铽和钕是高性能永磁电机的关键元素,美国每年有百分之八十要从中国进口。去年中国更新《战略资源出口目录》,许可证审批多了一条“最终用途说明”。于是连磁悬浮列车的招标也得写进国防授权法的附录。
与此美国国内的高端机加工业正从加州向墨西哥北部外迁。“附近连一家真空熔炼炉都没有”的厂长抱怨,再复杂的设计,也得靠金属被浇进模具才能飞起来。
反观中国军工条线,研发、试飞、量产常在一座园区内完成,一个焊点出问题,设计师可以直接跑到车间,把参数改到千分之一毫米。流程看似粗暴,却连续压缩了产品定型周期。
如果美国继续用“堆钱”方式应对赶超,把F-47当成面子工程,国防预算还会被掏空。研究机构CSIS的报告就指出,按目前趋势,到2032财年,美军装备维护费将首次超过新装备采购费。
也有冷静的声音。前DARPA高管埃普斯就主张:与其急着上第六代,不如先把F-35的发动机热管理彻底搞定,再集中资金升级空军基地的智能保障系统。换言之,先让熟米真正煮成熟饭。
对中国而言,当务之急也不是盲目炫技,而是把电磁弹射的舰载流程固化成教范,把歼35与无人僚机的协同算法写进软件;只要能够批量训练飞行员,数字战术的收益远远大于再多造两架样机。
最终,技术领先与否,并不完全体现在一段高燃视频,而是在战争爆发后能否把飞机一架接一架弹射出去,并确保它们带着完整武器返回甲板。这一点,光靠新型号的命名权是买不到的。
福建舰甲板上的那一次加速,说得更直白些,是把“想象力融资”与“实物交付”之间的缝隙撕得更大。谁能填补这条缝隙,谁才配得上下一场海空竞赛的门票。
来源:优美暖阳L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