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3日上午10点,陕西旬阳市,29岁的周某某在婚礼当天从酒店门口冲向旬河大桥,纵身一跃。
10月3日一个生命跳进河里,10月5日三个女人被警方处罚。
10月3日上午10点,陕西旬阳市,29岁的周某某在婚礼当天从酒店门口冲向旬河大桥,纵身一跃。
河水因为连日降雨变得浑浊湍急,深度达到5-6米。
周某某跳下去后被水流冲走数十米,然后就消失了。
旬阳市立刻启动搜救,应急管理、公安、消防、海事部门全都出动了。
可河水太急,水位一直在涨,搜救工作进展缓慢。
从10月3日到现在,人还没找到,生死未卜。
周某某的父亲接受采访时,声音里全是疲惫和悲痛,他说儿子还没找到,事发时自己也不在现场。
关于原因,他只说了一句:"很多事情,种种原因。"
10月4日,旬阳市融媒体中心发布了官方通报。
通报说得很清楚:周某某因婚礼琐事情绪失控,从酒店门口跑到大桥跳河。
重点在"婚礼琐事"这四个字。不是彩礼,不是下车费,不是临时加钱。
而谣言早在10月3日当天就开始发酵了。
一个叫华某的女网民,在短视频平台发了条消息:"新娘临时加两万元彩礼钱,新郎一气之下坠汉江。听说母亲因伤心过度也跳江了。"
另一个女网民张某也按捺不住了。
她在短视频平台发消息:"新郎妈妈同天下午在旬阳大河南也跳了下去。"
第三个女网民刘某更直接。
她发了个质问:"被彩礼压垮的两条人命,到底值不值?"
三个女人,三个版本,把一个悲剧编成了连续剧。
10月4日官方辟谣了,明确说与彩礼无关。
旬阳市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受采访时特别强调:"可以明确说跟彩礼没有关系。"可网上该传的还在传。
有人说:"官方肯定不会说实话,就是彩礼嘛。"
有人说:"新郎父亲都说'很多原因'了,肯定跟钱有关。"
真相喊破喉咙,谣言照样满天飞。
10月5日上午,旬阳市融媒体中心再发通报。
这回不是辟谣了,是处罚通报。
华某、张某、刘某,三个造谣的女网民,全被抓了,批评教育加行政处罚。
而我想不明白的一点是,为什么谣言偏偏选择"彩礼"这个角度?
哦,原来是近些年因为彩礼引发的悲剧太多了,今年2月江西一男子贷款38万支付彩礼,结婚三天新娘就提离婚。
还有莆田骗婚案,男子支付90.8万彩礼,新娘婚后一个月就携款失联。
所以当旬阳新郎跳河的消息出来,网民第一反应就是:又是彩礼。
而这些谣言对周某某的家人来说,这是二次伤害。
对新娘李婵娟来说,这是网络暴力。
她和周某某相恋7年,眼看着就要结婚了,可新郎在婚礼当天跳河了。
她本来就够崩溃了,可网上全在骂她,说她贪财,说她逼死了新郎。这种指责,让她怎么承受?
对社会来说,这是秩序的扰乱。
彩礼本来就是敏感话题,现在又被谣言绑架,舆论场变成了情绪宣泄的场所。
理性讨论没了,真相求证没了,剩下的只有愤怒和对立。
对网络环境来说,这是信任的破坏。
当谣言满天飞的时候,真相也变得不可信了。
官方辟谣,有人说是掩盖真相。
当事人解释,有人说是被迫说谎。
为什么我们宁可相信谣言也不相信真相?
我觉得吧,有以下几个原因。
谣言更符合我们的刻板印象。
彩礼是热点话题,我们见过太多因为彩礼引发的悲剧,所以当新郎跳河的消息出来,我们本能地就往彩礼上想。
谣言更有戏剧性。
"婚礼琐事"太平淡了,可"临时加2万"、"母亲殉情"多有冲击力啊。
人性喜欢故事,喜欢冲突,喜欢戏剧化的情节。
谣言满足了我们的情绪需求。
愤怒、同情、义愤填膺,这些情绪需要出口。
谣言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坏人"——贪财的新娘,一个可怜的"受害者"——新郎和他的母亲。
我们可以痛快地骂,痛快地宣泄。
至于"婚礼琐事"到底是什么?我们不知道。
为什么情绪失控?我们也不知道。
可我们不喜欢"不知道",我们喜欢一个清晰的答案,哪怕是假的。
谣言已经传遍了,流量也已经收割了,三个造谣者也被处罚了。
可那些被误导的几百万网民呢?
有多少人会看到辟谣?有多少人会意识到自己被骗了?有多少人会为自己转发谣言、传播谣言而感到愧疚?
我估计,很少很少。
当悲剧成为流量,当生命成为谈资,当真相被淹没在谣言里,人性也就贬值了,互联网也就变成了一个充满恶意的角斗场。
来源:爱笑橘子2h4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