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港汉奸陈方安生参加美领馆活动,蔑视香港国安法,遭民众抗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5 12:08 1

摘要:陈方安生的再度登场,其核心价值不在于她说了什么,而在于她这个“符号”本身。想当初《港区国安法》公布后,她第一时间发表声明,宣布告别社会及政治活动。这一举动,当时被普遍看作是明哲保身、规避风险的聪明之举。

《港区国安法》公布后,反中乱港分子纷纷落入法网,要为自己在黑暴及以往的违法行为负上法律责任。

可是,一位长期反中乱港的“大人物”陈方安生却逍遥法外,这是为什么?

当《香港国安法》出台前夕,她突然宣布“金盆洗手”,但“装死”之后她又大张旗鼓地参加有官方色彩的政治外事活动。

陈方安生的再度登场,其核心价值不在于她说了什么,而在于她这个“符号”本身。想当初《港区国安法》公布后,她第一时间发表声明,宣布告别社会及政治活动。这一举动,当时被普遍看作是明哲保身、规避风险的聪明之举。

然而,沉寂了约三四年后,她选择在美国驻港澳总领事伊珠丽举办的官方招待会上亮相,这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政治表达。

她顶着香港首位华人女性布政司、曾被誉为“香港第一女官僚”的光环,一举一动都自带聚光灯,其象征意义远非普通市民可比。

她的出现,如同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立刻激起千层浪。香港市民团体迅速聚集在美国总领馆外抗议,谴责二人公然勾结。

这恰恰说明,陈方安生这个名字,早已成为一个高度争议化的政治符号。她的行为,被外界解读为对香港现有秩序的挑衅,更像是在向内外那些反中乱港的势力吹响“集结号”,意图试探当前政治高压线究竟有多高。

陈方安生的这次活动并非孤立事件,它完美复刻了一套外部势力联络本地政治人物的标准化流程。

这次的领事馆招待会,让人不禁联想到黎智英过去在家中举办的密会,以及美国国际事务民主协会(NDI)等组织,在五星级酒店与李柱铭、李卓人等人的秘密会谈。这种“会客室政治”,早已是他们惯用的联络与策动方式。

这次招待会的主角、美国总领事伊珠丽,也绝非等闲之辈。她的履历早就引发外界关注,甚至被贴上了“颠覆专家”的标签。别看她上任之初又是说广东话,又是拍亲民视频,一派祥和。

但在2019年修例风波期间,正是她被拍到与黄之锋、罗冠聪等人在酒店密会。而那次密会后不久,“众志”便策动了罢课行动,时间点上的巧合令人玩味。

这套操作手法,有一套清晰的“三步曲”。第一步,建立本地联系。就像她与李宇轩在2019至2020年间的那三次会面,讨论的就是如何拓展美英反华网络,以及建立所谓的“团队”。

第二步,启动海外游说。她频繁穿梭于美、英等国“告洋状”,甚至在美国官员的授意下,跑到国会山庄发表歪曲事实的言论,再通过壹传媒旗下媒体大肆报道与彭斯等人的会面照片,进行舆论造势。

第三步,也是最险恶的一步,就是直接要求制裁。无论是2014年会见时任美国副总统拜登,还是2019年会见彭斯,她的诉求都极其露骨:要求美国介入香港政制发展,插手香港事务,甚至不惜牺牲香港的经济命脉,要求取消“香港单独关税区”地位。

陈方安生案的悬而未决,使其成为观察国安法执行边界的一个关键样本。随着黎智英案的审理,许多线索和证据浮出水面,一条清晰的“证据链”似乎已经呈现在公众面前。

据媒体披露,在2013至2014年间,她曾分三次,从黎智英手中收取了总计350万港币的巨额资金。

这笔钱的用途,直指各类反中乱港活动及海外游说。再加上她亲口要求外国制裁的言行,这些几乎是“朗若白昼”的线索,让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疑问:为何至今有关方面未对其采取法律行动?

这种执法上的“空白”,客观上产生了一种极其负面的示范效应。它似乎在传递一种危险的信号:只要你是“大人物”,只要背后有美国撑腰,或许就能安然无恙,逍遥法外。

这无疑会削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普遍威慑力,也让国安法这道维护香港稳定的“坚固屏障”遭遇了一次现实的压力测试。如何处理此事,将深刻影响公众对法治公平的信心。

从事业巅峰的“香港良心”,到晚年声誉扫地,被市民当街指责“卖国求荣”,甚至遭遇被扔鸡蛋的羞辱,再加上经历弟弟自杀、女儿离世、女婿因暴动入狱的家庭不幸,其晚景可谓凄凉,众叛亲离。

这无疑是一个深刻的警示,只能说是活该。

结语

在香港由治及兴的新阶段,如何清晰界定法律红线,并无差别、无死角地执行,有效斩断内外勾结的黑手,是巩固社会稳定与法治权威的必答题。

从名门之后到过街老鼠,她这一辈子,就是给所有想卖港求荣的人敲响的警钟。人们要问,这些干犯国安法的线索和证据为什么不追究下去?

香港的未来,终究要由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你们认为呢?

来源:屏风浊影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