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格兰维,缠论技术的理性看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4 05:16 1

摘要:交易技术林林总总,每种技术皆有其独到优势与固有弱点。对待技术,我们理应秉持辩证之态度,缠论亦不例外。于论坛之上,时常可见痴迷缠论者,亦不乏咒骂缠论者。在我看来,此二者皆无必要,这些做法过于极端,毕竟非黑即白之情形,在这世间本就不存在。

本文篇幅或许稍长,诚望有心人能多些耐心将其读完,此后,或许学缠论之人便不再为此纠结。

交易技术林林总总,每种技术皆有其独到优势与固有弱点。对待技术,我们理应秉持辩证之态度,缠论亦不例外。于论坛之上,时常可见痴迷缠论者,亦不乏咒骂缠论者。在我看来,此二者皆无必要,这些做法过于极端,毕竟非黑即白之情形,在这世间本就不存在。

个人以为,自己已较为完整地研习了整个缠论体系。然在日常交易中,对比其他交易技术理论的体系,最终也是将缠论三类买卖点作为自己的交易系统。

但我们在学习各个技术理论的过程中,以不同的角度看待缠论时,同样在于个人主观上对缠论的精准定位,明晰运用缠论的利弊得失,最终对交易逻辑的提升才会有不一样的总结。

缠论并非单纯的交易技术之发明与创造,实则更多是一种知识与方法的集合,这便是我主观层面对缠论技术的定位。学过缠论之人皆清楚,缠论乃是形态学与动力学的精妙结合。

从形态学角度而言,其构件涵盖分型、笔、线段以及中枢。中枢又衍生出延伸、扩展和扩张等类型,最终中枢的扩张进一步演变为级别概念,这些共同构成了缠论形态学的架构。而动力学方面,缠论以背驰的形式呈现,其原理源于能量的衰竭。

分型源自K线组合,而K线组合的基础典范当属日本的蜡烛图。底(顶)分型,实际上就是K线组合里的“早晨之星”(“黄昏之星”)。即便未曾接触缠论,但凡学过K线组合之人都知晓,出现此类K线组合,乃是颇为经典的看涨或看跌信号。

若深入探究这种K线组合的内部结构,“早晨之星”(“黄昏之星”)实则为更低级别的头肩底形态(头肩顶形态)。同样,我们也明白,头肩底(顶)亦是经典的看涨(跌)形态。

缠论关于分型的分解——其根源为K线组合理论。接下来看笔的概念,能够构成一笔的情况,以上涨一笔为例,需满足高点超越前一根K线的新高,且低点不低于前一根K线的新低,至少连续5根K线方可构成标准的一笔。在K线组合知识体系中,我们熟知“红三兵”“三只乌鸦”这两种经典的看涨(跌)形态,此即为笔的来源。

若K线走势并非如此流畅,中间存在重叠情况,则需进行包含类型的处理。许多人不解为何要做包含处理,原因其实很简单。包含关系所涉及的K线,在次次级别上会形成类似箱体的形态。而箱体的最大特征便是震荡,震荡意味着多空双方的博弈,在震荡区间内难以明确市场方向。当震荡出现时,从形态上看不具备可操作性。不过,由于在趋势上涨或下跌过程中通常存在惯性,震荡过后一般会延续原有的能量。所以,在上涨或下跌趋势中,震荡情况应被忽略,因此缠论采用了包含处理的方式。

缠论关于笔的分解——源于K线组合理论和形态整理理论。段与笔有所不同,段的产生是由于多头(空头)在上涨(下跌)过程中遭遇折返(也可称为反抗或博弈)而形成的走势。其来源并非K线组合,而是波浪理论。即便没有缠论,我们也清楚,一波流畅的走势(笔)之后出现的折返,后续继续延续原趋势的概率较大,这也是波浪理论背后的形成逻辑。缠论关于段的分解——源自波浪理论中经典的推动浪,或ABC调整浪。中枢的概念则更容易理解,缠论中的中枢至少由上涨的“下上下”或下跌的“上下上”结构构成。缠师将中枢分为平台型、奔走型、之字形、三角形,实际上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传统的经典震荡类型同样对应着这几种:矩形整理、旗形整理、楔形整理、菱形整理等。一旦出现这些整理图形,即便不借助缠论,我们大致也能判断,后续变盘的可能性即将来临。所以,缠论关于中枢的分解——来源于形态整理理论。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运用了颇为形象的比喻,如篮球自由落体以及高速行驶汽车的制动过程,以此来阐释动能衰竭的概念。同时,还引用了《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的论述。

缠论中动力学的来源,本质上是在一段上涨或下跌走势之后出现震荡,通过对比前后同向流畅走势的能量衰竭程度来判定。当出现能量衰竭的情况,便定义为背驰。在指标运用方面,采用MACD作为量化的标准;若使用均线,则以长短均线构成的面积区域作为判断背驰的依据。

即便没有缠论,MACD背离本身就是市场技术分析中用于衡量量能衰竭的重要指标。而且,均线长短交叉形成的面积大小与MACD指标具备一致性和正相关性,同样存在背离的情形。在底背离(顶背离)出现之后,市场发生转势的概率相对较大。所以,缠论关于背驰的分解——源于MACD指标的应用。

我们了解到,缠论将抄底点定义为一买。在一买出现之前,对形态进行了细致分类,涵盖走势类型、趋势类型、小转大等情况。走势类型指的是一中枢之后的背驰;趋势类型是两个及以上中枢的背驰;小转大则是没有背驰而直接出现V型反转。这些对动力学形态的划分,实际上同样源自两个经典理论——波浪理论和格兰维八大买卖法则。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波浪理论的简图:

波浪理论的创始人是生活于20世纪20 - 30年代的艾略特。百年来,该理论已然成为技术派的经典之作。波浪理论通常可划分为推动浪和调整浪,其中1 - 5浪属于推动浪,ABC为调整浪,如上图所示。不过,此处并非要着重介绍波浪理论,我们仅结合缠论来探究为何缠论的动力学源于波浪理论。

在1 - 5浪里,2浪和4浪分别为回调浪。2浪回调时不能跌破1浪的起点,3浪的浪长和高度需大于1浪。由此,缠论中的二买契合2浪低点的特征,当突破1浪高点时,可视作中枢的突破,进而构成缠论中的A中枢。而4浪回调的低点,理论上同样不能跌破1浪的高点,此位置正是缠论中三买的所在。

往后看,5浪的高点虽高于3浪,但5浪的速度显著降低,这便构成了缠论中的走势背驰或趋势背驰,5浪成为一卖。依此类推,B浪的高点成为二卖,其原理便在于此。

当然,由于2浪和4浪的回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呈现出整理形态,所以形成了所谓的中枢结构。但实际情况真有如此简单吗?并非如此,暂且打住!因为上述不过是理想状态下的完美简图,图中每个浪皆以线条形式呈现,然而实际的走势远非这般简单。接下来,让我们瞧瞧下面的图:

在上图中,每一个浪都可进一步细分为小浪。例如,1浪、3浪、5浪内部各自包含一个推动浪的小5浪;而2浪、4浪内部则分别有一个调整浪,即abc浪。在ABC大调整浪中,其情形与前面的推动浪有所不同。由于这是调整浪,所以呈现出相反的态势,也就是下跌5浪,外加反弹的调整浪abc。我们时常听闻的“3浪3”“3浪5”“5浪3”“1浪4”等交易术语,正是源于大波浪中包含众多子浪。而且,这还并非全部,子浪之下还可能嵌套着更多的子浪。这还未考虑1浪高点与4浪低点重叠的情况,一旦发生重叠,就需要重新进行浪形划分。

正因如此,市场才会出现“千人千浪”的说法,而缠论中存在中枢升级、扩展、扩张的情况,同样是因为大波浪套着子浪,子浪又套着更小的浪。从上面的波浪二层图中能够看出,缠论中的线段由笔构成,线段和笔的关系,恰似大浪与子浪的关系。而构成中枢的条件,必然是1浪和4浪发生重叠。这种重叠使得1到4浪的走势又回到了1 - 2浪的状态,也就意味着后续大概率会出现3浪,这便是二买和三买在波浪理论中的逻辑依据和概率优势。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感到头晕目眩,说实话,连我自己都可能被绕得晕头转向了。别急,让我们继续往下探究。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格兰维八大买卖法则,如下图所示:

格兰威尔(因音译差异,也有人称其为格兰碧、葛南维等),是一位美国投资领域的专家。在长期的投资实践历程中,他精心总结出了8条关于移动平均线的规律,这便是广为人知的格兰威尔八大买卖法则。

如上图所示,关于具体的买卖点在此不做赘述,我们着重探究它与波浪理论以及缠论的相似性。乍看这张图,竟隐隐有正态分布的感觉,颇为有趣!言归正传,葛兰维的买卖法则是借助长短均线,结合金叉死叉以及偏离度(乖离率)来界定买卖点。图中,蓝色线条代表长期均线,黄色线条代表短期均线。大家都清楚,均线是依据近N日的算数平均价计算得出的,故而均线具有移动较为迟缓的特点,并且具备助涨助跌的特性。

价格的波动及其蕴含的能量,会引发均线的相应波动,进而呈现出多头、金叉、衰竭等形态。缠论中的背离现象,实则是均线开始走平或者掉头的信号,这便是背驰现象在格兰维法则层面的原理所在。

图中的买点1,对应着缠论中的一买;买点2,则对应着缠论中的二买,依此类推。只不过,由于均线的滞后性相对较为显著,所以上图里的各类买卖点与缠论中的买卖点在位置和价格上存在些许偏差,但二者的本质是一致的。同样,格兰维法则与波浪理论也存在相似之处。图中的1 - 5分别对应着上涨的推动浪,而5之后的1 - 5对应的则是下跌的调整浪。至于下跌过程中的4,从缠论的角度定位,便是三卖。

由此可见,缠论中笔、线段、中枢与背驰相结合的分解方式,其根源在于波浪理论以及格兰维均线八大买卖法则。至此,我们已对缠论的形态学与动力学进行了详尽的剖析。聪慧的你,此刻是否感觉视野更为开阔了呢?

实际上,缠论并非神秘莫测之物,亦非所谓的“武林秘籍”。它仅仅是对市场上经典技术理论的整合。故而,我将其定位为一种集合,而非全新的发明创造。尽管名称或许有所不同,但其本质却是一致的。

前文提及,任何技术都存在优缺点。在深入拆解第一部分内容,洞悉缠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之后,本部分将正式切入主题,探讨缠论的优缺点。

缠论体系极为强大,几乎涵盖了市场上所有经典的交易技术。它对走势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将各种上涨、下跌、盘整行情悉数纳入其中,最终达成“走势终完美”的境界。经过大量的事后复盘内测以及丰富的历史经验验证,三类买卖点具备显著的概率优势。缠论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从基础构件的升级,到大小级别之间的联立,实现了对市场复杂走势的系统化处理。

在此,不妨精准地给“缠粉”们泼泼冷水。古人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们都深知,任何技术最终都是服务于交易的。然而,实际上缠论在实战中存在着诸多显著的缺陷,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前文我们已通过视频阐释了何为“恐龙效应”。真正的交易高手,都善于做减法。最终能让交易者实现盈利的核心秘诀,往往是“大道至简”。缠论看似构建了一个极为强大的体系,但正是这种强大的集合,使得该系统变得异常复杂和繁琐。表面上,这种繁琐是为了应对市场的复杂性,可实际上,它极易让交易者陷入追求技术细枝末节的怪圈与陷阱中,从而舍本逐末,忽略了技术之外的因素才是交易盈利更为关键的核心。

当打开一张走势图时,交易的高境界在于,只需看一眼缩图,就能迅速识别当下市场大方向是处于上涨趋势还是下跌趋势。若是趋势跟随型交易者,遇到震荡行情就耐心等待;若是摆动交易型交易者,直接运用震荡类指标进行操作即可。如此简单直接,又何须纠结于绘制什么中枢,或者纠结中枢这样画是否正确、那样画是否合理呢?根本无需如此!

我们想说的是,倘若你未能打开思维格局,未能理解交易工具背后的逻辑,缺乏化繁为简的视野,那么建议你不要轻易涉足缠论。否则,你只会愈发迷信所谓的“交易圣杯”,在交易之路上越走越偏。

缠论理论始终着重强调“不测”,然而其背后却始终难以摆脱预测的痕迹。历经多年的交易实践,我们深刻领悟到,不应试图去探寻所谓的市场底部,也不应妄图去定义市场走向,毕竟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然而,作为缠论的追随者,却往往难以避免地陷入猜顶摸底的误区。他们期望借助技术手段去寻觅所谓的底部,或者试图通过背驰现象来精准地逃离顶部。这种做法与缠论所倡导的完全分类理念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我们既未全盘否定缠论,也未盲目迷信它。对于任何技术而言,最终都不过是一种工具罢了。决定工具优劣的,并非工具本身,而是使用者如何运用它。交易亦是如此。若你能力出众,根本无需借助像缠论这般复杂的系统;若你能力欠佳,使用缠论则极有可能让你沦为“画家”,整日深陷于画笔、线段、中枢、背驰等概念的怪圈中无法自拔。

或许有人会质疑:没有工具,又怎能知晓自己能力强弱?没有工具,又如何在这零和博弈的市场中立足?我们想说的是,并非摒弃工具,工具显然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真正决定你交易水平,能让你最终实现长期稳定盈利的,并非工具,而是自我交易认知的提升。

例如,承认市场的不确定性,尊重并敬畏市场,这便是认知提升的体现。又如,理解盈亏同源的道理,懂得通过控制风险来斩断亏损、让利润充分增长,这同样是交易认知提升的表现。再如,将交易规则量化,选择毫无保留地相信并始终如一地执行,这对人性是极大的考验,也是交易认知提升的重要标志。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这些都是每位交易员必经的阶段与顿悟时刻。今日就聊到这里,内容稍长。更多关于交易逻辑的内容,敬请持续关注。你的关注,是原创内容不断产出的动力与源泉。

来源:浩淼说体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