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6年8月,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的朱偰接到紧急报告——南京城墙正被大规模拆除!他火速赶到现场,目睹千年古墙在铁镐下崩塌,心碎不已。尤其是石头城南北一段,那是东吴和南朝的遗迹,却被敲碎用于铺路。
朱偰,他的一顶“右派”帽子,为南京人换回了一座中华门城堡。
1956年8月,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的朱偰接到紧急报告——南京城墙正被大规模拆除!他火速赶到现场,目睹千年古墙在铁镐下崩塌,心碎不已。尤其是石头城南北一段,那是东吴和南朝的遗迹,却被敲碎用于铺路。
这位49岁的学者立即展开了一场一个人的战斗:向市领导紧急建议,在《新华日报》发表文章,通过电台发表讲话。他成功保住了中华门城堡,却不知这场文物保护之战,将改变他后半生的命运。
1907年4月15日,朱偰出生于浙江海盐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著名史学家朱希祖,历任北京大学等多所名校教授。在父亲的庭训下,朱偰幼秉家学,国文功底扎实。
1919年,朱偰入北京第四中学学习德文,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5年,他考入北京大学本科读政治,以史学为辅科。
1929年,朱偰赴德国柏林大学深造,专研财政经济。1932年,年仅25岁的他获得柏林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即回国任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
踏上南京这片土地后,朱偰便被其宏大的气魄和深邃的历史深深吸引。他在比较中国四大古都后认为:“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20世纪30年代,南京正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不少文物遭到破坏。朱偰痛心疾首:“深惧南都遗迹,湮没无闻,后世之考古者,无从研求。”
从1932年到1935年,朱偰利用业余时间,背着相机奔波在南京的山水和历史之间。他实地调查了南京所有古代城郭宫阙、陵寝坟墓、玄观梵刹、祠宇桥梁、园林第宅,拍摄照片两千余张。
在扎实的实地调查基础上,朱偰开始着手编写《金陵古迹图考》,全书达二十万言。
1936年,他的三部著作《金陵古迹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为南京这座历史名城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遗迹存照。
朱偰的研究方法极具创新性,他以实地调查为主,对于金陵史迹,加以实际调查。他的父亲朱希祖评价道:“其书之条理,异于宋元以来地志多事剿袭稗贩者,撅有二事:一曰从事实地考验,一曰推求原始证据。”
这些著作不仅在国民党统治区广为流传,还迅速传播到了陕北延安。刘伯承将军在延安时就读过朱偰的著作,对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朱偰的爱国精神至为勃发。这位文人选择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参与抗战——创作抗日歌曲。
1936年5月,朱偰与父亲朱希祖共同创作了抗战歌曲 《万里长城歌》 ,歌词铿锵有力,慷慨激昂。当时的电台将这首歌配乐后一遍遍播放,对激励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起到很大作用。
在重庆期间,朱偰还创作了《闸北八百孤军死战》《山东范筑先殉节》《还我河山》《出征歌》等抗战歌曲。这些歌曲正气磅礴、感人肺腑,歌词慷慨激昂,朗朗上口,配曲传唱。
1949年后,朱偰历任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后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分管文物保护工作。
1956年8月,南京有关部门以建设需要为由开始大规模拆除城墙。朱偰痛心疾首地看到,67里明古城墙只剩下断断续续40多里了。
他立即行动,向市领导紧急建议,同时为报纸和电台写文章和广播讲话,四处奔走,发动社会各界制止这场灾难。在他的努力下,规模巨大、可藏兵三千的中华门城堡终于被保住了。
然而,在反“右派”时,朱偰的护城善举却被定为“攻击市委、猖狂向党进攻”,而被划为“右派”,撤销一切职务。
作家艾煊在《帽子和城墙》一文中感叹:“朱偰的那一顶难受的紧箍帽子,为南京人换回了一座中华门。”
被划为“右派”后,朱偰下放江苏人民出版社当编辑。1961年摘掉“右派”帽子后,他到南京图书馆任江苏图书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文革”一开始,朱偰又陷灭顶之灾。1966年八九月间遭多次抄家,家具被抢光,磁器全被砸光,存书被烧光。在“清理阶级队伍”中,竟被疑为“国民党特务”,而惨遭毒打。
1968年7月15日,朱偰含冤自杀。临死前,他留下绝笔:“我没有罪,你们这样迫害我,将来历史会证明你们是错误的。”
1978年11月,朱偰终于得到平反昭雪。这位为南京文物奉献一生的学者,终于获得了应有的公正评价。
今天的中华门城堡,已成为南京的地标之一。当游客们登上这座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时,少有人知道,有一位学者曾用他的政治生命为代价,换取了这座文化遗产的留存。
朱偰先生曾在《金陵古迹图考》后记中写道:“设余之著述及图版,能引起社会注意,进而督促政府……使先民文物得以保存而不坠,则固民族文化之大幸。”这或许正是他毕生奋斗的最好注脚。
点个关注,评论区留言。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